原標題:鄉村旅游:“復制+粘貼”豈能長久?
“開門一天,賣不出10碗面;關門一天,違約金得交好幾百。我這店是開也難,不開也難……”在距離西安市區幾十公里處的一個主打美食和關中民俗的鄉村文旅小鎮內,一位開面館的老板有著自己的無奈。他搞不清楚,為何當初風風火火的生意說倒就倒了,自己的煎熬還要持續多久?
因為開發門檻低,在一些文旅小鎮、民俗景區賺錢效應的影響下,近年來,在陜西關中地區,諸多村鎮紛紛行動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但對不少創業者來說,與期望撞個滿懷的不是驚喜而是驚愕。從開業時的“車水馬龍、賓客如云”,到如今的“門前冷落車馬稀”,一些小鎮在短短的一兩年之內就消耗完了新鮮感帶來的客流量。隨著“喜新厭舊”的游客去向他處,小鎮內只留下了空寂的街巷和經營者的輕聲嘆息。
是特色美食不再散發出舌尖上的吸引力了嗎,是民俗文化讓游客們審美疲勞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能夠肯定的是,通過“復制+粘貼”建立起來的民俗文旅小鎮,因為特色不鮮明、缺乏核心競爭力,且不再以稀為貴,被愈加見過世面的旅游者拋棄也就不足為奇了。
“復制+粘貼”具有超強的可移植性,這也往往意味著在快速鋪攤子、形成規模化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本土獨一無二文化資源的慢慢梳理和細心培育,甚至用來快錢的地毯式覆蓋推進,碾壓、戕害了當地特色文旅資源的開發。在發展和競爭中沒有明確的定位,無法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一旦供大于求,這類“粘貼”出來的鄉村旅游就不再吃香。
如何提升鄉村旅游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呢?筆者認為,簡單的復制不如深入提煉自身特色,要通過旅游資源、旅游線路與當地特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制定合理的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然后有計劃、持續地推進當地文旅小鎮的開發。在深挖傳統民俗文化內核的過程中,要有效挖掘真正的民俗,并在內容上盡量多地展示植根于歷史長河中的文脈賡續,展現其與當代生活的緊密關系;在形式上,要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包括傳媒力量等,通過傳統內涵與當代審美的有機結合,讓文旅小鎮既有當地特色文化的硬支撐,又不失當代神韻。
文旅小鎮建設、開發鄉村旅游,絕不僅僅是有形的特色民居建筑+可視、可體驗的民俗文化活動,它不應是為了旅游快速變現而單純地調動文化來粉飾,更應是著眼于長期發展,對當地文旅資源的協同開發,對當地無形資產及品牌定位的挖掘和樹立。
就在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建設工作的通知》,指出了鄉村旅游重點村應具備的標準。其實,這些標準也是眾多“迷茫”中的鄉村文旅小鎮,民俗景區的建設者、運營者應當看齊的方向。除明確指出鄉村旅游開發要主題定位明確外,該通知從“傳統文化保護較好”“結合本地文化和旅游資源條件,創造性地開發旅游產品”等多個方面對鄉村旅游的文旅融合提出了要求,而這也正是一個地區鄉村旅游持續綻放魅力的關鍵點。
作為鄉村旅游景區,其經營狀況的好壞,與地理交通、周邊環境、運營能力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如何都是極為重要的一條。對此,“復制+粘貼”只能讓鄉村旅游因缺乏本土文化的深度開發而變得淺顯和空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鄉村旅游景區雖小,開發發展的大視野卻不能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