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方戲不妨在景區“住下來”
在山東濟南趵突泉景區有個白雪樓戲臺,每逢節假日或重要的時間節點,都會有呂劇、京劇等的藝術團體上臺演出,臺下圍觀的游客“里三層外三層”,堪稱趵突泉一景。
地方戲進景區,近年來已頗為常見,且是各美其美的好事。對景區而言,兼具當地民俗特色與審美的地方戲,能豐富景區的內容,增加人氣;對游客而言,到景區游玩不僅能欣賞美景,放松心情,更能通過看戲接觸地方的特色文化,加深對當地人文歷史的了解。
如今,各大景區紛紛致力于豐富游玩內容,提升游客體驗感。但地方戲的“加盟”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很多“戲”不能真正入“景”,存在“蜻蜓點水”“即停即走”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分析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找不到合適的戲曲團體,由于客觀原因,一些地方的戲曲團體數量偏少,演出水平也一般;二是盡管有團體愿意在景區駐場演出,但由于戲曲表演的特殊性,演出成本較高,景區不愿承擔;三是景區對地方戲駐場演出的受歡迎程度持懷疑態度,如演出為公益則增加運營成本,演出為商業則市場前景不明朗。
應當承認,地方戲在景區“住下來”,短期內較難立竿見影地給景區帶來明顯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將有利于景區打造文化名片乃至增加客流量。對一些景區尤其是新開放的景區而言,不妨嘗試探索景區與戲曲表演團體的長效合作機制。比如景區出部分資金扶持戲曲團體發展,后者用一定場次的公益演出來回饋這種扶持;景區通過付費方式,邀請戲曲團體在景區開設傳統戲曲體驗課,開發研學游線路等。
在文化娛樂方式愈發多元化的當下,可供民眾休閑放松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地方戲通過常態化進景區,一方面能解決部分戲曲團體的生存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為傳承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新的載體與平臺。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