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之后的扶貧開發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一詞之變的背后,是披荊斬棘一路走來的歷史跨越。
從70年解決8億多人溫飽問題到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包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在內的所有貧困群眾,將和全國人民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2020年,史書將翻開新的一頁——世界將共同見證這項偉業勝利的榮光。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
山谷中的幾聲雞鳴,喚醒了沉寂的小山村。一縷縷炊煙從家家戶戶灶房裊裊升起。
雖是冬天,山里卻依然郁郁蔥蔥。十八洞村藏在武陵山脈的大山之中,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一個非常普通的小山村。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在清點發放的產業收益金(2019年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但這個村在中國減貧史上卻又極不普通: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叫“大姐”的村民石拔三還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她家時,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電器是一盞5瓦的節能燈。
面對陌生的客人,她問:“怎么稱呼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握住石拔三的手,總書記詢問她多大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
如今,石拔三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還開了小賣部。堂屋墻上掛著習近平總書記和她坐在火塘邊聊家常的照片。
作為即將到來的2020年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年夜分會場”之一,村里不少人家房檐下掛滿大紅燈籠、中國結和金黃的玉米。鄉村旅游、特色種養、苗繡、山泉水……過去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增加到50余萬元。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老支書石順蓮在“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制作苗繡(2019年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村里有了錢,老百姓荷包也鼓了。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2018年已達12128元。就在幾天前,村民們又迎來一年一度的產業分紅。
分紅現場苗鼓陣陣、鞭炮喧天。手里拿著社員股金證的村民在分紅臺前排起長隊,領到錢的人們開心地點著分紅款。
石拔三領到3200元分紅金后說道:“開心啊!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看到村里游客越來越多,她覺得作為十八洞人很自豪。
脫貧后的十八洞村村民,對小康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在原先規劃的產業基礎上,又開始布局竹鼠養殖、中藥材種植和蜜蜂養殖等。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在十八洞村山泉水廠工作(2019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人們還自發組建起了文藝演出隊,自發表演小合唱、詩歌朗誦等節目。村民施六金想把自家房屋讓出一部分來,給制作苗族手工銀飾的匠人使用。他說:“我想讓大家把苗族文化傳承下去。”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
風展紅旗如畫。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各地都結出累累碩果。剛剛過去的2019年,1000多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中國的減貧成績為世界樹立了典范。
貴州黔西南州望謨縣麻山鎮牛場村,一個嵌在滇黔桂石漠化地區的窮村子。“土如珍珠、水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就是牛場村的真實寫照。
“一家八九口擠在一棟老舊的木房子里,太難了。”憶及過去,易地扶貧搬遷戶游大林感慨萬千。如今,他和家人住進樓房,成為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的一戶居民。這個社區是黔西南州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067戶居民里,六成以上是布依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
修建中的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移民安置小區(2016年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約占全國搬遷人口的六分之一。“十三五”期間貴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截至2019年底,這個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已經全面完成任務。
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全國將對約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目前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貴州省惠水縣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在小區里展示易地扶貧搬遷前的老照片(2019年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群山環繞的大灣村,綠油油的茶園生機勃勃。茂林修竹間,一座座徽派農家院錯落有致。已是農閑時節,可村民依然閑不下來——管理茶園、迎接游客、建民宿、為特色小鎮出謀劃策……
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自家新房前晾曬花生(2019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鮑菲菲 攝
大灣村在有“紅軍搖籃”之稱的安徽省金寨縣,這是大別山里的一個扶貧攻堅重點縣。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里考察調研,為大灣村指明了脫貧方向。旅游和茶葉成為兩個支柱產業。2018年,大灣村整村出列,甩掉了“窮帽子”。
進入臘月,村里年味濃郁起來。村民陳澤申家,臘豬腿、咸魚等已經準備好。“當時總書記問我希望一年能收入多少。我說爭取達到五六千元。到年底一算賬,單養羊這一項就掙了1萬多元。”
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在自己的新家中整理床鋪。這個房間被他改造為旅游民宿,可提供給游客居住(2019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發(周牧 攝)
閑不住的陳澤申種植藥材、在茶廠打工、經營土特產、養羊,現在一年能掙3萬多元。“3年前我就脫貧了。”越忙越精神的陳澤申說,“國家說脫貧不脫政策,但咱不能躺在好政策上睡懶覺,往后的日子要靠自己的雙手。”
摘掉窮帽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帽頂山瀑布群、馬鬃嶺、天堂寨、白水河……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大灣村把周邊景點串聯起來,成立了大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村集體收入近80萬元。
2019年9月3日拍攝的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村民新居(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要做的事太多了,重點是打造茶旅融合的休閑小鎮。”大灣村駐村第一書記余靜雄心勃勃地說,“今年目標是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未來要吸引更多的人才來發展創業。”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激勵群眾繼續團結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貧困帽要靠自己的雙手才摘得掉,窮根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挖得掉。趙鴻新的好日子,伴隨著他一天天的忙碌,已經到來了。雖是年底,以往農閑無事的他卻忙得不可開交。除了打理日光溫室和照看養殖暖棚里的羊羔,他還要負責管理村里的水庫蓄水,確保開春不耽誤農時。
55歲的趙鴻新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為加快移民區產業培育,古浪縣政府自2013年就成立了黃花灘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專業合作社。
這是2019年12月2日拍攝的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胡中山是合作社的黨委書記。“搬得出,要有產業才能穩得住。”胡中山認定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必須是老百姓擅長的,于是帶領村民蓋養殖暖棚,打井修渠,搞起了牛羊養殖和蔬菜種植。
如今,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建成了6808座日光溫室,2.2萬座養殖暖棚,羊養殖量達30萬只。村里不少人家通過種菜養羊,年收入超過10萬元。
這是2019年12月2日拍攝的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的日光溫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透出無窮力量。
話語重千鈞,行動更有力。回顧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走訪一個個貧困村,指揮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4月在重慶,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
5月在江西,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各地區各部門要再加把勁,確保老區如期脫貧摘帽”。
7月在內蒙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
8月在甘肅,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脫貧攻堅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
9月在河南,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告誡“攻堅精神不能放松”。
……
天地轉,光陰迫。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教授埃瓦里斯圖斯·伊蘭度說,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充滿信心和力量,表達了中國消除貧困的決心。
沖鋒!一鼓作氣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臘月里,驅車駛入閩寧鎮,柏油路面寬闊平整,農家小院整潔爽目。一座座車間、一棟棟溫棚,隨處可見火熱的生產場景。“上班”“下班”成了村民口中的高頻詞。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光伏大棚(2019年9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馬國寶家的脫貧退出告知書,一直被他揣在兜里。這張已經稍顯皺巴的紙上,他的紅手印和“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村民委員會”的紅印章很是顯眼。
馬國寶家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幾年前因為交通意外,他落下了殘疾。2018年,馬國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拿到保安證后被介紹到一家設施農業企業上班,妻子則在村頭的一家葡萄酒企業工作,全家月工資收入3800元,5畝土地流轉每年還有3000多元分紅。
“我就是村里墻上那句‘脫貧攻堅,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標語的受益者。”馬國寶說,“要不是干部們不拋棄、不放棄,家里的光景肯定一年不如一年。”
冬日陽光灑照下的閩寧鎮,曾經被貧困重擔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生活已經變了模樣。20多年來,曾經的“干沙灘”閩寧村,在福建、寧夏扶貧對口協作的滋潤下,由村變鎮,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立蘭酒莊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農戶在田間采摘葡萄(2019年9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每個貧困戶的苦難各不相同,但對未來過上好日子的期盼是相同的。現在的馬國寶想法更多了。他希望今年身體盡快恢復、能種上一座溫棚掙更多的錢,還盼著讀初三的孩子考上重點高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脫貧攻堅戰最后的靶心,已瞄準“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2019年底,“三區三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減少到43萬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解決。
但是,脫貧攻堅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你聽,那戰鼓聲聲已響起,催人奮進正當時——
“脫貧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農’工作成效。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2019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
“已為貧困戶買了370頭牦牛,鞏固脫貧成果不成問題!”四川省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駐村第一書記井鐘底氣十足。
“村里一日還有貧困戶,我一日不離崗。”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雙燕,話語間透著果毅。
曙光雖顯現,挑戰更艱巨。全國還有9個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省份、9個超過5萬人的地市州、39個超過1萬人的縣,貧困發生率超過5%的縣還有16個,雖然剩余貧困人口數量不多,但這些“硬骨頭”的脫貧難度極大。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今年將對脫貧攻堅開展常態化督導,對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繼續加快實施“三區三州”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完成剩余貧困人口和貧困縣的脫貧摘帽任務,確保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同時,建立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
“時間緊、任務重,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劉永富說,收官之戰既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又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還要研究謀劃2020年后扶貧工作。
軍號嘹亮,馬蹄聲急,紅旗漫卷西風。
向著最后的貧困堡壘,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都在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廣大干部對工作難度大的縣和村進行掛牌督戰,已經脫貧和即將脫貧的群眾正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面貌改變著自身命運。
“中國徹底消除極端貧困的奇跡,將載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史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說。
2020年已至,沖鋒號響起。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得到歷史性地解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使命、全體中國人的心愿,即將夢想成真!
文字記者:董峻、侯雪靜、王朋、施錢貴、張玉潔、王菲、何晨陽
視頻記者:丁春雨、楊持平(報道員)、舒斌(報道員)、張微渺(報道員)、孫一心(報道員)、白田田、吳斯洋、蔣成、劉勤兵、金劍、梁軍、郎兵兵、張智敏、鄭鑫、朱龍川、姜偉超、白麗萍、盧鷹、楊植森、劉海寧、劉海、姜亮、楊琳、李嘉南、楊靜、肖亞輝(報道員)、盛煦如(通訊員)、楊武魁(通訊員)
視頻編輯:林涵、張鶴(實習)
新媒體編輯:譚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