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8日訊(記者郭子源)當理財產品形態和產品體系悄然生變,我國家庭財富配置的“籃子”也亟待優化結構,私募基金、保險、另類投資、金融衍生品等有望逐漸加入,財富管理市場正迎來良性發展機遇。
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9.54萬億元,增速放緩,理財產品秉承低風險配置思路、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為投資者實現收益11854.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規模,收益增幅達21.30%。
《報告》顯示,過去多年,我國家庭的財富配置與增值高度依賴房地產。有關研究數據表明,在我國家庭總資產中,房地產占比長期徘徊在70%左右,高于美國的兩倍之多。財富高度集中配置在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領域,增加了我國家庭財富的脆弱性。
隨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定位明確以及房地產稅立法節奏加快,我國家庭財富資產配置結構將更多元化,私募基金、保險、另類投資、金融衍生品等有望逐漸加入家庭財富配置“籃子”。
與此同時,我國投資者的財富管理心態和觀念也日趨成熟,其中,高凈值人群始終保持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動高度關注,投資心態“穩中求變”。《報告》顯示,超過50%的高凈值人群考慮增加投資額度,從過去單一購買某支產品向“多品種投資組合產品”轉變。此外,投資者的風險承擔意愿和能力也不斷提升,風險偏好更為合理,對財富增值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備受市場關注的資管新規發布后,將對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產生何種影響?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認為,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正在進入新的規范調整期,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將在以下方面發生顯著變化。
第一,產品形態和產品體系將迎來轉變。就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看,預期收益產品占據主流,產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等。資管新規在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和投資者分類、凈值化管理和價值計量等方面做出規定,這將打破現行的產品形態、產品體系和客戶分類,尤其是當剛性兌付不再成為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因素時,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將被及時反映并彼此對應,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聚焦于財富增值管理。
第二,投資將趨于標準化。資管新規在公募產品投向、三單管理、禁止資金池業務等方面做出規定,這將推動理財產品“投資標準化”,而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要同時符合“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托管”等條件。相比之下,新規對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要求是,“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于封閉式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因此,傳統的超短期開放式理財產品將很難做到開放日與非標資產終止日對應,難以配置非標資產,因此,此前因期限錯配而帶來的收益將難以獲得。
第三,財富管理機構的投研能力需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較快,尤其從2007年至2015年間,理財產品余額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0%,2016年以來,財富管理業務增速開始放緩,呈現出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
“盡管理財規模高速增長,商業銀行在投資方面的主動管理能力卻沒跟上,距離精細化、專業化還有一定差距。其中,專業化、高素質的財富管理人才相對不足,這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造就一批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知曉客戶、熟悉境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潘光偉說。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