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步入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2017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此著墨頗多。
“破”就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降”就是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費,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破”舊為“立”新,不破不立。沒有去產能,就難有新產能,破是立的基礎和前提。總體來看,我國仍存在低水平供給能力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破”的關鍵就是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真正讓“僵尸企業”出局,為新動能的“立”騰出足夠空間和資源。應該看到,這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好轉,給很多落后產能、“僵尸企業”有了一絲“喘氣”的機會,政府要擔起責任,堅定不移地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
“立”出新動能的關鍵是創新。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該注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動,強化創新引領、夯實實體經濟,激發新業態、新模式,涵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降”是為企業全面減壓,繼續大力簡政放權,加速轉變政府職能,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在理念、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提高服務效率,為企業贏得時間。繼續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物流成本,有效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工具,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運營成本和創新成本,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
好風憑借力。“破”“立”“降”齊頭并進,將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也讓實體經濟迎來發展良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 理)
更多報道詳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