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穩運行來之不易 夯實發展動能不可松勁
——專家學者解讀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
日前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引發廣泛關注。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符合預期,盡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主要宏觀指標仍然保持在合理區間。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如何看待前三季度工業、消費、投資、外貿、物價、金融等一系列經濟數據指標?未來各領域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下一步政策著力點應放在何處?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認為,盡管外部環境嚴峻復雜,但國內支撐因素仍然較多,要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需求挖潛力,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
工業增速持續回升有基礎
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平穩運行態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增速比8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0%和8.7%。
“整體上看,前三季度工業穩中有憂、憂中顯機、表現尚可。盡管總體增速持續在中低速區間運行,但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進展,新動能進一步積累,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明顯快于傳統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說。
劉興國分析認為,9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較8月份明顯回升,原因有兩方面。一是7月份與8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受外部因素影響出現較大幅度下滑,9月份在外部影響趨于平穩后企穩回升,也屬正常;二是基于前兩個月的增速下滑,為有效消除外部因素不利影響,工信部采取了一系列工業穩增長措施,加上整體穩投資穩信心舉措的落地實施,9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在政策紅利推動下較快回升。
“在前期穩增長措施的影響下,制造業投資信心將趨于穩定,工業增加值增速有可能在四季度持續回升。”劉興國表示,從過去經驗看,年底各地可能加大促生產穩增長工作力度,以確保年度目標的完成。
圍繞促進工業平穩發展并提高發展質量,劉興國建議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堅持引導工業企業進行結構調整與動能轉換,促進中國工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進;二是支持工業企業尤其是先進新興產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技術突破,努力從技術跟隨轉向技術并跑甚至引領,以技術優勢應對外部不確定;三是著力解決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工業企業當前面臨的資金拖欠、融資難融資貴、稅費負擔重等現實問題,以提升企業家信心,改善企業預期,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動力,為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升夯實基礎。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
供給結構消費結構更加匹配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74億元,同比增長8.2%,扣除汽車后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5%。
“在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消費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成績來之不易。”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在商品消費方面,表現為創新型商品引領商品消費增長,特別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的創新,智能家電、智能通訊類商品消費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商品消費的增長速度。
趙萍表示,服務消費增速明顯快于商品消費,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的特點更加明顯,整體消費結構形成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雙輪驅動”的格局。
在趙萍看來,積極變化背后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首先,在深度推進創業就業相關政策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保持穩定,進一步增強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其次,消費環境持續改善,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實施,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更好保護,消費環境不斷完善,消費者更愿意消費、敢于消費;第三,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消費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增強,供給數量和質量持續提升。因此,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更加匹配,進一步激發了消費增長的潛力,促進了消費增長動力的釋放。
面向第四季度,趙萍認為,隨著傳統節慶以及“雙11”的到來,消費熱情會進一步上升,消費將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態勢,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代表的消費增長會保持在7%以上,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會繼續保持在60%以上,消費將會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
投資總體增長平穩結構優化
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1204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民間投資264805億元,增長4.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0%,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7.2%。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2.6%,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3.8%。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認為,我國投資增速總體比較平穩,1月份至9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4%的增長速度比1月份至8月份小幅放緩0.1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持平。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高技術領域、社會領域投資較快增長。
“基礎設施投資正逐步回升,這主要與今年以來加快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因素有關。高技術領域投資保持較快增長與我國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密切相關。減稅降費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穩定了企業預期,增強了企業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動力。”蘇劍表示,我國投資總體增長平穩、結構不斷優化,但也應看到民間投資增速有所放緩。因此,應更加注重以民間投資作為重要抓手推動整體投資發展,繼續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合力推動投資更加注重補短板、促升級、添活力。
“制造業投資有所放緩說明目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不少困難,需要繼續扎實深入落實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等系列政策,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企業活力。”蘇劍認為。
“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活力、交通條件、營商環境、創新氛圍等全方位發展,近年來有更多外資企業和我國東部產業選擇到中西部地區投資,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帶來的后發優勢不斷顯現。”蘇劍表示。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實現全年穩外貿目標比較有把握
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
前三季度,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2.91萬億元,增長2.8%。其中,出口12.48萬億元,增長5.2%;進口10.43萬億元,微降0.1%;貿易順差2.05萬億元,同比擴大44.2%。
“從前三季度的進出口數據看,今年以來穩外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各地堅決貫徹穩外貿工作部署,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及時推動出臺政策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外貿營商環境,著力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外貿發展保持穩中提質的良好勢頭,“從現在到年底,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出現大的波動概率較低,實現全年穩外貿的目標是有可能的”。
分季度看,前三季度進出口額分別為7.01萬億元、7.66萬億元和8.24萬億元,規模逐季提升,三季度較去年同期增長0.7%。分月度看,9月份當月進出口總額2.78萬億元,為今年以來單月最高水平。
白明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多元,前三季度,我國對新興市場進出口增長5.4%,拉動進出口增長3.1個百分點,“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5%”。
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4%,高于整體出口8.8個百分點,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至17.8%。民營企業活力增強,出口增長13%,占比提高3.5個百分點至51.3%,拉動出口增長6.3個百分點。
白明表示,當前既要看到穩外貿預期的可能實現,又要看到面臨的外部壓力還很大——既有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壓力,也有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負面沖擊。因此,對當前的穩健勢頭既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但也絕不能認為可以“松了一口氣”。
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
價格總水平穩定運行基礎扎實
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比上半年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當月,CPI同比上漲3.0%,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同比漲幅自2013年12月份跌出“3時代”以來首次回到“3區間”。
“總的來看,前三季度CPI同比漲幅的擴大,特別是9月份CPI漲幅‘破3’,呈現出了很強的結構性特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說,當前CPI漲幅擴大,主要受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豬肉價格上漲拉動。
郭麗巖表示,受非洲豬瘟等因素疊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豬肉供應總體偏緊,豬肉價格出現較大漲幅。9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9.3%,影響CPI上漲約1.65個百分點。加上豬肉價格上漲的溢出效應,即具有替代屬性的肉蛋白類食品價格也出現不同幅度上漲,對CPI的拉漲在10%左右。相比之下,鮮菜鮮果價格在9月份出現了應季回落,服務、居住等非食品價格保持穩定或穩中趨弱走勢,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1.5%,“中樞”是穩定的。
“正是由于本輪CPI漲幅擴大主要受部分食品價格上漲拉動,結構性上漲特征明顯,因此,我們沒必要因為CPI同比漲幅在個別月份達到3%或超過3%,就過分擔憂。”郭麗巖說。
郭麗巖認為,進入四季度后,尚不能排除CPI月度同比增速會突破3%或繼續在3%附近波動,這背后豬肉價格帶動的結構性上漲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不過,從全年來看,實現3%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的基礎仍是牢靠的。當前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主要農副產品和工業品供應保障比較充足,服務供給多元化,總供給與總需求相對穩定。綜合考慮其他因素,都將為價格總水平的穩定運行提供扎實基礎。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持續加力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8.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28萬億元。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新增13.63萬億元,同比多增4867億元。9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0.1個百分點。
“三季度金融數據整體向好,應該說是實體經濟存在較強的資金需求和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共同作用的結果。”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一方面,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增長韌性較強,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仍然比較強;另一方面,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加強,金融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不斷疏通,資金的供需關系更加合理,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有所增加。
連平表示,M2增速較前值出現0.2個百分點的回升,結合信貸數據,基本反映了前期國內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初步成效。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堅持穩健取向,在保持定力的同時,加強逆周期調節,做好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當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今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結構性貨幣信貸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從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長情況看,持續保持了量增、面擴、結構優化的特點。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貸款累計新增1.8萬億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連平表示,未來在體現穩健貨幣政策要求的同時,應進一步適度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促進完善利率傳導機制,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促進貸款實際利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