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卡式閱讀”的背后是難言的焦慮 專家建議暑假不妨選一本好書慢讀,慢讀才能讀出味道
“一個暑假,孩子讀多少本書比較好”“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每天都在打卡讀書,我家的孩子一玩手機就興致勃勃,一打開書本卻哈欠連天”……假期是公認的讀書好時光,也是不少家長“閱讀焦慮”集中爆發之時。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這個暑期,她給讀初中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閱讀訓練營,一個暑期下來,可以一口氣搞定八本大部頭的名著。
也有老師關注到,如今的很多學生不僅看劇時選擇1.5倍速甚至2倍速的快進,連看書也快進,“一本書拿來掐頭去尾,看幾個段落,了解一點故事情節,就算讀完了”。
都說閱讀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但當讀書變成“刷書”時,閱讀也開始變了味。
拼命給孩子買書、鼓勵孩子“刷書”,閱讀焦慮的根源在哪兒
一個暑期,一下子讀完包括中國四大名著在內的八本大部頭作品,這樣的閱讀量對于一個普通初中生而言,難度究竟幾何?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詹丹直言,關鍵看怎么讀。“如果讓一個初中生從頭到尾細讀、精讀,要完成這個任務不太可能。但如果只是圈圈劃劃,不做讀書筆記,兩個月下來翻完八本,也不是難事。”
對于學生一族中出現的“打卡式閱讀”現象,多位大學教授稱已見怪不怪,在大學課堂上也能找到一些端倪。
有教授反映,當他在課堂上和學生談起一些經典讀物時,發現不少學生都知道書名和大致內容,而當他試圖和學生進一步深聊時,卻發現這樣的討論難以維系——淺嘗輒止的閱讀,難說讀進去多少內容,更談何思考。
比“打卡式閱讀”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學生和家長對速讀的追求,被做成了一門生意。前一陣,一段名為“量子波動速讀”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刷屏。某培訓班號稱,學生經過培訓后,可通過快速翻書的手法,1至5分鐘內就能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書籍。面對人均3萬到5萬元的天價課程,很多家長竟然心甘情愿買單。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員姜玉琴指出,不少家長之所以“中招”,與追求“速成”的功利心態有關。“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大家有時候比較浮躁,缺少靜下心來品一本書的耐心,只想著追求短平快。”
一邊是教授們的吐槽,另一邊則是學生家長們的有苦難言。80后父親張挺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明白,在走馬觀花的閱讀下,孩子或許不能真正體會到作品的內涵,但是“看了就忘總比什么都沒看要好”。
拼命給孩子買書、鼓勵孩子“刷書”的家長,難掩內心的焦慮。打開微博,一些教育界的大V們反復強調繪本的功能性,各類書目推薦讓人眼花繚亂;打開公眾號,“得語文者得天下”被制作成醒目的標題;打開少兒閱讀的App,不少母親堅持每天打卡、刷孩子的閱讀進度……
“大環境這樣,我很難不跟著做。”張挺說。
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精讀更重要
毋庸多言,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的理解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高度重視孩子的閱讀。但在功利心的裹挾下,青少年的“打卡式閱讀”也在釀成另一個災害:套路式寫作。
“觀察現在一些中學生的寫作,很難察覺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文章構架都差不多,堆砌一點名人名言,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時有出現,究其原因,和孩子的閱讀有一定關系。”姜玉琴認為,當學生們的閱讀陷入淺薄的泛讀后,這種閱讀就像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讀得越多,腦子越亂。
令專家們擔憂的是,一旦過分追求數量,“速讀”不僅浪費了孩子的時間,讓其失去了品味一本好書的機會,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喪失主動探究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精讀更重要。”詹丹說,精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雖然這種方式閱讀起來速度很慢,但可以讓閱讀更好地入腦入心。同時他也建議,學生們不妨趁著暑假這段時間,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讀書就要讀整本書,以《紅樓夢》為例,只有整讀之后,方能領會這本名著所蘊藏的文學、美學和哲學價值。同時,整讀的過程,也是對青少年專注力、閱讀鑒賞能力的鍛煉。”
“選一本好書,閱讀不妨慢一點,慢讀才能讀出味道。”姜玉琴直言,閱讀還承載著一項重要功能,即審美趣味的養成。“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太重視實用性,而諸如吟詩、讀書、賞畫等,這些看起來與實用無關的事,卻能夠讓人活得有滋有味。”在審美能力的涵養上,閱讀不僅是必由之路,且這條路走不快,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見習記者 吳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