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出行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圖書、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櫥——百變的共享經濟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種種便利時,自身也正在遭遇成長煩惱:同質化競爭導致大量資源浪費、專利爭奪戰持續升級、誠信危機日益凸顯……
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
“盡管問題不少,但共享經濟不應該被唱衰。這些領域遇到的問題,并不是共享經濟的模式天然有錯,而是在快速資本化的過程中,在行業還沒找到盈利模式的前提下,被過早地催熟,導致了管理漏洞和資本泡沫。”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學斌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普惠互利共贏,利用社會閑散資源實現自由組合和效益最大化,其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多方面效益,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顯得尤為突出。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認為,對于共享經濟這種市場創新行為,要認識到其在發展初期必然會帶來各種新問題,但不能因此就對共享經濟全盤否定,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在沈南鵬看來,站在監管層面來看,要做的正是因勢利導,采用包容審慎的態度。共享經濟對于改善民生,特別是解決就業這一“最大民生”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能激活更大的就業潛力。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為7.6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
產能共享有望帶來新生機
“從長遠發展看,制造業產能共享蘊含巨大機遇,未來有望成為共享經濟的主戰場。”有業內專家指出,無論是從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從滿足消費者巨大的潛在需求來看,共享經濟的作用都遠未充分釋放,共享經濟向各領域加速滲透融合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2018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帶領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前往廈門、深圳、廣州和北京等地深入調研共享經濟當前的發展狀況。讓調研組欣慰的是,在通過產能共享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上,共享經濟已開始催生出新的增長動能。
參與調研的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把自己觀察到的產能共享平臺模式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蓬勃興起的產能共享平臺有的是互聯網創業者發起組建的產能共享平臺,有的是行業主管機構牽頭打造的產能共享平臺,也有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打造的垂直性產能共享平臺以及制造企業依托優勢資源搭建的眾創型共享平臺。
國家信息中心的調研也認為,共享模式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正在走上正軌。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直接融資規模約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23.2%。但共享模式在各業態所占比重不斷增大。同時,該模式為經濟提質增效的效果正在顯現。
“大企業可帶頭利用‘互聯網+’等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盤活大企業閑置資源和中小企業閑置產能。”天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說,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正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機械設備、技術服務、生產能力等為共享資源,與業內同行一起共享這些資源,并致力于采用多種現代化技術及設備,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從長遠發展看,制造業產能共享蘊含巨大機遇,有望為共享經濟帶來‘新生機’。”
期待步入規范健康發展軌道
那么,共享經濟如何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沈南鵬認為,共享經濟構成復雜、覆蓋廣泛,要研究和適應共享經濟各細分行業的特點,不宜套用統一的管理模式,應合理界定不同行業領域的業態屬性,實現分類管理、精準施策。
王學斌認為,當前共享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監管政策與行業發展特點的適應性問題。現行的監管政策基本還是移植于傳統行業的監管模式,嚴控事前準入門檻,對事中事后監管乏力,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共享經濟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共享經濟涉及領域眾多,業態千差萬別,未來發展對政府監管能力也提出了新考驗。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因為立法滯后和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手段,往往出現事后監管集中整頓的情況,缺乏事前監管和行業標準建設。
因此,陜西榮民集團董事長史貴祿呼吁,應從國家層面立法,構建法律法規體系,從共享經濟企業設立、過程監管、違法處罰等方面全面規范,包括依法監管共享經濟存在的押金池漏洞等問題,確保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于立法規范,恒銀金融董事長江浩然認為,應加快制定、完善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的法律、政策、制度,明確共享經濟平臺和供需雙方三方的權利義務,合理界定行業邊界,疏導規范行業競爭,盤活閑置存量資產,有效減少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