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鄧子強 四川省作家協會
(一)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整整10年了。
10年,可以改變什么?10年,“可樂男孩”薛梟當了可口可樂博物館館長;10年,“地震小英雄”林浩出現在了2018年的藝考大軍中;10年,被解放軍解救的青川少年強天林如愿成為一名陸軍中尉排長。
10年,可以成就什么?以一場吞噬近9萬人鮮活生命的8級地震為起點,十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現如天開圖畫,錦繡一方。震區從瞬間“歸零”到物質重建、經濟重振、社會重構、文化重興、生態重塑,全面實現了發展水平提升三十年;千萬顆受到創痛的心靈從毀滅走向新生、從悲壯走向豪邁,中國交出了讓人民滿意、世界驚嘆的“汶川答卷”。
1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瞬,但汶川地震災區的這10年,變化之巨、發展之迅,又恍若新生。2017年,四川省經濟總量躍升為全國第六,是2007年的3.52倍,汶川、北川和青川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2007年的2倍、3.8倍和2.6倍。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看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他說“我很牽掛這個地方,十年了,這里的變化我也很欣慰。”
這10年,有網友這樣評價汶川、點贊中國,“有一種奇跡叫浴火重生,有一種大愛叫八方支援,有一種聲音叫中國加油,有一種力量叫祖國富強。”
(二)汶川,10年間一個令世界震撼的名字。
10年前,汶川,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襲來。搶險救援“分秒必爭”,安置群眾“百日攻堅”,恢復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時間的刻度把一場慘烈的天災演繹成砥礪奮進的新跨越。
10年來,汶川,已不只是四川西北部4084平方公里的一方縣域,也不僅指川、陜、甘那片“5?12”震顫不已的土地。從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到蘆山強烈地震、九寨溝地震,各不相同的地動山搖、生命危殆,卻是一樣的“救人第一”國家理念,一樣的舉國動員災難應對,一樣的同心協力守望相助,一樣的滿懷堅韌全力以赴重振家園的決心和信心。
如果說10年前那場深重的災難讓世界記住了汶川,那么10年間在一片片廢墟上書寫的戰勝困難險阻、重建美好家園的偉大實踐,不僅彰顯出氣勢恢宏的“中國信心”;創造的災區從起立到起跳、從悲壯走向豪邁的人間奇跡,不僅展現出無與倫比的“中國力量”,更讓世界再次為之震撼:“你只有去中國才能看見未來。”
水磨鎮被聯合國人居署視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美麗的羌藏村寨被贊為“世界災后重建的燈塔”。加拿大原總督感慨,“四川樹立了世界災后重建的典范,你們寶貴的經驗可以在世界推廣”。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汶川是中國的汶川,也是世界的汶川。
(三)2008—2018,汶川10年,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第一任務是救人,要抓住黃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災后重建的關鍵時刻,發展振興的重要節點,中南海與汶川、玉樹、蘆山、九寨溝零距離,黨中央運籌帷幄、統籌謀劃,中央領導心系災區、親臨一線。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統一領導、科學高效的統一指揮、周密有序的統一部署,引領抗震救災有力有序高效推進,引領災后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振興走向全面勝利。
面對突如其來的強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再一次化為有力行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黨旗飄起來,黨徽亮出來,黨員站出來”“一定要把黨旗插在災后重建第一線”,災區大地數萬支“黨員搶險隊”“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100萬余名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砥礪前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和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災難當道,黨心民心心心相印;災害臨頭,黨群干群生死相依。汶川地震災區重建速度之快,讓日本日刊工業新聞社前論說委員大越武震驚不已,“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下,中國各地同舟共濟,擰成一股繩,地震災區才得以迅速重建”。
事實再次雄辯證明,中國共產黨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駕馭各種復雜局面,具有高超領導水平和強大執政能力,始終是人民的主心骨、頂梁柱,黨的領導是全體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四)2008—2018,汶川10年,生動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一個國家處理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優劣的重要標尺。
汶川地震后,黨中央、國務院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制度優勢,頒布恢復重建條例,建立“一省幫一重災縣,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形成科學的決策體系、強大的動員體系、有力的執行體系、完備的組織體系,確保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高效運轉。
廣東—汶川,山東—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來自中東部地區的19個省市與四川18個重災縣及陜甘重災地區結成對子定點支援,“首都標準”“山東情誼”“廣東速度”“上海質量”……這些特定名詞的背后,是對口支援省市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震后3年重建,平均每天有1所醫療機構、3所學校、1700多套住房在廢墟上建成。
10年來,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發展振興,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特殊大考,也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綜合國力的一次特殊大考,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大考。
抗震救災中,數十萬救災搶險人員調往災區,數百億救災資金撥付災區,上百萬噸救災物資運往災區;恢復重建中,中央財政和全國各地方的援助資金達到1萬億元。最結實的校舍、最漂亮的民居、最先進的醫院、最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書寫的不僅是一個個大愛無疆的援建故事,更是社會主義中國極大增強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釋放出的強大生命力。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救災,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發展,一切為了人民。從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遇難的同胞降下國旗,到中央領導集體為遇難同胞和犧牲勇士的默哀,有力彰顯了生命的尊嚴。從抗震救災的“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到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讓群眾少一年焦慮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寧。從強調發揮制度的整合作用,到更注重群眾的“主體力量”,從關切群眾的眼前利益,到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參與式重建”推動千萬民眾把危機變為跨越式發展的契機,迸發出強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動性和非凡的創造性,書寫了世界抗災史上的壯麗篇章。
(五)2008—2018,汶川10年,有力鑄就了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豐碑。
“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一場猝不及防的災難,10年回首,當年響徹中國的吶喊,仍然歷歷在目,聲聲震耳。
大災大慟,汶川地震震級之高、破壞之大,極為罕見。大智大勇,地震之后的救災和重建,速度之快、成效之大,世所罕見。大愛大義,“兩個罕見”凸顯的不但是一次國家力量的考量,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歷經汶川10年的時光磨礪,升華凝聚成這方悲壯大地的靈魂,聳立成汶川人民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豐碑。
當災難再次降臨,“我們都是汶川人”“我們都是玉樹人”“我們都是蘆山人”“我們都是九寨溝人”,全社會各階層、各民族,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在災難面前空前團結起來。從中央到地方,為了災后重建這同一個目標,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匯聚著“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深厚力量。
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矗立的“大愛崛起碑”,一個大寫的“人”字,寓意著災區10年發展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追求。“生命至上、民生為先”,從汶川到九寨溝,生命營救,分秒必爭;過渡安置,刻不容緩,對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災應對更加有力有序,社會心態更加成熟理性……
從恢復重建到發展振興,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點內容,在統籌城鄉的清晰思路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方向,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偉戰略中,發展呈現歷史性嬗變;堅持把“民生為先”作為恢復重建的重要標準,在讓災區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執政信念中,發展凸現歷史性進步。
有人說,最大的災難除以13億,會變得微不足道;最小的關愛乘以13億,就會匯成愛的海洋。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新的結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與生動展示。10年來,千百萬干部群眾的砥礪奮進,億萬中國人民的忘我堅守,無數建設者的無私奉獻,共同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匯入社會主義中國一脈相承的精神譜系,升華為我們這個時代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匯聚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
(六)2008—2018,汶川10年,奮力譜寫了一部中華民族感恩奮進的壯麗詩篇。
剛剛從廢墟里救出來的北川小郎錚擔架上稚嫩的敬禮,青川馬鹿鄉小學生徐廣和他的伙伴們舉起簡陋的紙板上寫著“你們辛苦了”“謝謝”……
幾乎就在特大地震發生的同時,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馳援幫助,面對刻骨銘心的人間大愛,感恩的情懷在災區人民心中萌芽、生長、流淌!
感恩,這個延續至今的高頻熱詞,已成這片“愛心托起新生”的熱土上最動人的情感標志,“許昌新村”“遼寧大道”“重慶路”這樣的新地名,時時都在訴說災區人民對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回報,感恩奮進,同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進程如影相隨,深深融入災區人民的血液中,成為災區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更是一種發自內心、訴諸行動的責任擔當。
青海玉樹地震,甘孜州的49名醫護人員成為首批抵達震中的省外醫療救援力量。甘肅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總隊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舟曲的部隊。蘆山強烈地震,汶川縣130余人救援隊迅即趕赴蘆山。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災區人民發自肺腑打出的標語,彰顯自強不息、感恩奮進的精神力量。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發展振興,最大的感恩是建設美好家園。
2011年8月,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啟動實施。產業振興,民生改善,文化發展……感恩奮進一刻不停,克難攻堅絲毫未歇,四川災區駛入發展振興快車道。
如今的地震災區,城鄉布局優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事業實現整體性跨越,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震前水平,一個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新家園呈現巴蜀大地。
“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巴山蜀水已然天開圖畫——錦繡長。
(七)再啟航,汶川又站在了新時代的新起點,向著偉大夢想前進。
春天的鮮花再次開放。汶川映秀鎮博愛新村豆花莊剛出鍋的“幸福酥肉”和“帶勁豆花”飄香四溢。震后返鄉賣特產、2017年度“全國十佳農民”青川姑娘趙海伶正忙著招呼簽約農戶打包蜂蜜、木耳等特色農產品。北川永安鎮永明村村民劉躍英站在垃圾場整理成的菜地里望著門框上“十星級文明戶”正盤算著怎樣向下一撥來參觀學習的街坊鄰居講解。
這些小村莊“春天的故事”,正是當下邁入新時代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縮影。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廣元市利州區大石鎮冠山村開起了“壩壩會”,“去年村里路通了,水通了,57戶貧困群眾還喬遷了新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區委書記劉襄渝已拿定主意,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強調的那樣,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
此時此刻的錦繡巴蜀紛紛鋪展沖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嶄新開局,黨的十九大擘畫的宏偉戰略安排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正在巴蜀大地變成“施工表”和“路線圖”。努力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川篇”,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作為“定盤星”和根本遵循。
災難已經遠去,汶川,從這個春天再次啟航!
——再啟航,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科學把握“四個自信”,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砥礪前行,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再啟航,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注重防范重大風險,加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再啟航,破除“盆地意識”,以全域思維和全局視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加快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四川自由貿易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路子。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
“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一定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汶川縣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王松柏代表滿懷希望。
天開圖畫錦繡長。面對綿竹漢旺廣場鐘樓上那座指針永遠定格在災難來臨那一刻的時鐘,夢想號巨輪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勝利駛向充滿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