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十三五”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作物單產顯著提升,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有力支撐口糧絕對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給。
記者從1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的“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方面成效顯著,支撐種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方面,建成完善了由1座長期庫、1座復份庫、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05個原生境保護點以及種質資源信息中心組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保存容量達150萬份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建成后將極大提升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能力。
在種質資源收集方面,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已全面啟動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其中96%以上為新收集資源,搶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貴資源。
在種質資源鑒定和挖掘方面,中國農科院逐步實現由全面鑒定向精準鑒定轉變。在對收集、保存的種質資源進行基本農藝性狀全面鑒定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3萬余份種質的精準鑒定,進一步強化了種質資源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在新種質創制方面,中國農科院通過遠緣雜交等途徑,創制了一批關鍵性狀突出、遺傳基礎明確、育種家想用、育種中好用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育種材料。其中,首次攻克利用冰草屬優異基因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創制了一批多粒、廣譜抗病性且產量三因素可同步提高的育種新材料,新材料正在為全國各麥區主要育種單位利用,并培育出一批新品種。
據悉,“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將以種業關鍵技術原始創新為目標,聚焦我國種業自主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不足,依托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科技創新平臺,重點研發不依賴受體基因型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新一代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無外源基因無基因型依賴以及特異性強或廣適性高效基因組編輯技術、組合誘變技術、新型育種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術、預測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組選擇技術、染色體和染色體片段準確識別跟蹤技術等育種關鍵技術。(經濟日報記者 常理)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