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多變、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風險挑戰交織疊加情況下,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專家指出,接下來要不斷培育新就業形態,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明年高校畢業生超900萬人
當前,重點群體就業任務十分艱巨,穩就業、保就業面臨許多新挑戰。
以高校畢業生為例,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面對各項挑戰,需要堅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以增強企業創造和穩定就業崗位能力,加強對重點群體的就業保障。
12月2日,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湖北·武漢)對接大會在武漢洪山體育館召開。230多家武漢知名企業提供超1.2萬個崗位。
今年以來,武漢市進一步加大吸引人才落戶力度,出臺高校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22條政策創新措施,并配套落實細則,包括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可零門檻落戶,全程幫助未就業畢業生辦理落戶、檔案移交、組織關系轉移等。截至今年10月底,直接用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資金達5億元。
隨著疫后重振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武漢各行各業人才需求趨旺。智聯招聘報告顯示,2020年度,武漢秋招在線職位數同比增長308%,簡歷投遞數同比增長119%。武漢市招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武漢市今年共新增留漢大學生(參加社保)超26萬人,呈明顯復蘇態勢。
“求職難”“用工荒”問題凸顯
我國勞動力市場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有加劇趨勢。近一個時期,隨著制造業復蘇回暖,相關行業用工需求持續上升,制造業和部分服務業企業“求職難”“用工荒”問題進一步凸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指出,目前,不同群體、區域和行業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突出表現為大學畢業生供給結構與需求升級、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旺盛與相關技術人才供給不充分、低技能勞動力招工難從東部向中西部蔓延、東北地區勞動力加速流出等方面。同時,勞動力老齡化加劇,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降,勞動參與率呈現下降趨勢,“慢就業”現象在高校畢業生中有蔓延趨勢。不同教育、技能水平勞動力就業分化跡象開始顯現。
面對就業結構性矛盾這一老問題,職業技能培訓成為破解矛盾的關鍵舉措。今年12月,我國舉辦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賽事規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大賽。
“舉辦大賽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作用,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為勞動者成才創造條件、提供平臺,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說。
新就業形態市場亟待培育
專家認為,新就業形態是我國未來帶動新增就業崗位,培育創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應努力推動新就業形態向規范化、有序化方向升級。
“一方面,要發揮平臺經濟治理作用,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力市場規范升級,推動公共就業服務、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等公共服務與新就業形態融合,形成政府、平臺協同治理的新就業形態管理新模式,培育新就業形態就業市場,建立分類治理的勞動關系模式。另一方面,要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規范靈活用工、共享用工。”張成剛認為。
“下一步,要著力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推動加強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支持就業容量大的產業行業優先發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多渠道靈活就業。通過多種活動來促進就業創業服務經驗交流,優化創業環境,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人社部副部長李忠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柳 潔)
|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