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關于外賣騎手送貨速度以及外賣行業考核系統的話題格外受到關注。外賣小哥的困局尚待求解,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也值得繼續思考和追問。
首先,外賣配送“越快”真的“越好”嗎?有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不到4年的時間里,我國外賣訂單平均配送時長已縮短了10分鐘。當外賣騎手因追求速度使闖紅燈、逆行成為送餐常態,當路上的車輛行人將外賣小哥看作“馬路殺手”,“快點、再快點”的追求自然被大家視為“罪魁禍首”。
在此次外賣騎手困境討論中,不過度追求速度、“越快并不意味著越好”,已成為各方的一個共識。一些外賣企業先后表態將增加外賣送餐的等待或彈性時間;出于對騎手的理解和關懷,不少用戶表示“不必追求更快”,“與生命安全相比,超時可以接受”。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共識不應只體現在消費者的理解和寬容上,更應該成為推動平臺主動思考、作出改善以及監管部門明晰標準、有據審查的動力。畢竟,人的生命安全才是更重要的。
其次,算法是否有善惡、系統能否有改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刷屏,讓平臺系統及算法迅速成為熱議焦點。系統算法是否只關注效率高低?算法究竟有沒有價值觀?算法可以理解各類用戶的真實處境并引入數據之外的人文關懷嗎?不難發現,一系列追問顯示著人們對算法的疑慮。
對消費者來說,算法等于便利性;對外賣平臺及供貨商家來說,算法是對接需求、提升效率的數據基礎;但對外賣騎手來說,算法則基本意味著獎罰、績效和收入。同樣身處于由數字技術提供支撐的各類新業態中,也要經歷數學模型的算法影響。既然算法并非完全客觀、中立、全面,那么在以商業利潤為基本建模標準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更多引入社會性、公平性、底線性因素,以確保在日漸強勢的算法面前,人們不至于傷害尊嚴、喪失權益甚至危及生命?
第三,下一步整個行業會有改變嗎?達成社會共識只是邁出了解局的第一步,算法不能涵蓋所有的真實狀況,外賣騎手的謀生困境能不能有所改善?這無疑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盡管有關外賣平臺緊急表態一度被看作企業公關的權宜之計,但表態至少帶給人們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平臺算法和系統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存在著糾正乃至改進的空間。在公眾的持續關注下,行業自查、自律、自我完善的同時,更需要有效監管的及時匹配、快步跟上。尤其是當外賣行業早已與千家萬戶密切聯系,且代表性企業話語權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可落地、有實效的監管就顯得更加必要。監管部門不妨從行業快速發展所引發的負面效應入手,通過有針對性地干預和糾偏,及時劃清底線、發現問題、消除隱患,確保市場在良性秩序下運轉。
回答上述一系列追問,最終都需要回到問題的原點,即人的身上——設計算法的人,制定平臺規則的人,享受外賣服務的人,提供送餐服務的人。正如有關外賣平臺聲明所言,系統問題終究需要系統背后的人來解決。效率至上的算法應適當引入人文關懷;在強調效率優先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平合理;進一步推動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確;ヂ摼W新業態從業者的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類似的邏輯和理念不僅針對外賣行業,同樣適用于其他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消費服務行業。只有真正以“人”為中心,才能促進互聯網相關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暴媛媛)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