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貨幣政策是否會在下半年轉向“收緊”的討論較多。在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上半年金融數據發布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表示,前期特殊的、階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將退出。
事實上,階段性政策退出,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也不意味著下半年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將有所減弱。
今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在特殊時期采取的特殊貨幣政策達到了預期效果。上半年,金融部門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加碼。截至目前,央行已經推出了包括3次降準、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出臺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效果很快反映在數據上。這3組數據增速之高為近年來少見—— 6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1%,已經連續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22萬億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
近期公布的各項經濟數據延續回暖勢頭。如汽車消費6月增速為4.8%。6月CPI同比上漲2.5%,低于預期,PPI環比上升且連續兩個月改善,這都說明疫情給供給端帶來的影響已經基本消退。截至5月末,PMI已經連續3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上方。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期,這種好轉的態勢仍將持續。
但在特殊時期推出的特殊政策有其階段性特征,需要理性認識。尤其是在4月以來,伴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數據呈現好轉態勢。個別金融領域出現杠桿率回升和資金空轉現象,金融風險苗頭隱現。因此,貨幣金融政策也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及時進行了調整。
這些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就此轉向。“貨幣政策的立場仍然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郭凱表示,上半年的貨幣政策主要依靠傳統貨幣政策。上半年推出的、正在實施中和將要實施的貨幣政策支持措施合計約提供了9萬億元,這些政策都是比較長期的政策,總量上足夠。隨著下半年經濟恢復正常,傳統貨幣政策的作用可能會更加明顯。
下半年,金融繼續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也不意味著“大水漫灌”。面對疫情沖擊,不少國家出現流動性匱乏、金融市場失靈等現象,為此出臺了罕見的超強刺激措施。中國金融市場雖然受到了沖擊,但并沒有出現恐慌性失靈現象,我國也是少數仍在堅持正常貨幣政策的國家之一,“大水漫灌”不是選項。
下半年,穩健貨幣政策將更加強調“適度”二字。一方面是總量上適度,信貸的投放要與經濟復蘇的節奏相匹配。另一方面是價格要適度。要引導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向實體經濟讓利。同時,也要認識到利率適當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郭凱認為,利率如果嚴重低于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的水平,就會產生套利、資源錯配等問題。
“考慮到我國未來面臨的國際環境十分復雜而且可能多變,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間十分有必要。” 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貨幣政策工具實施效應有2至3個季度的滯后,當前進一步出臺逆向調節措施需要考量已經實施的政策舉措效應的釋放因素。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的重心是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困難人群。從政策目標看,受疫情沖擊最大的正是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政策應注重給這部分群體精準紓困;從政策取向上,應以定向政策為主,實現“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