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變臉在年報披露季集中爆發,一直是A股的頑疾。對業績變臉的取證存在著不小的困難,但資本市場應該有更嚴格的市場規則,更嚴厲的監管手段,以便及時監管和處罰違法失信行為,以“零容忍”態度營造出使上市公司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交易環境
據Wind數據,截至4月21日,共有233家上市公司發布業績變臉公告,其中正向修正的81家,反向修正的152家。2017年和2016年年報業績變臉公告分別是181家和152家。在上市公司總數沒有顯著變化的情況下,這種增勢值得重視。而且,有多家上市公司連續爆雷,前后業績懸殊讓人大跌眼鏡。
業績變臉在年報披露季集中爆發,一直是A股的頑疾。不少投資者還清晰地記得去年年報季有關變臉的段子:“貝因美:虧10個億,服不服?樂視:不服,我加個零;保千里:虧得數都數不清;獐子島:哦,我的扇貝又跑了。”這個段子雖然是嘲諷業績變臉的上市公司,卻也表現出投資者只有將一腔不滿娛樂化的無奈。
按照相關規定,以上交所為例,上市公司有3種情況需要在會計年度結束后一個月內進行預告業績。即預計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凈利潤為負值;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實現扭虧為盈的。從業績預告到正式年報披露,時間差是客觀存在的,市場變化可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影響年報最終披露的數據,特別是遇到突發情況時,市場投資者和監管層是可以理解和接受這種情況的。但突發事件畢竟是少數,正常的市場波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業績出現巨大反差。
然而,有些上市公司卻將業績預告玩成各種穿越把戲,或從高變低,或從低變高,把股價玩成心跳。這要么是因為這家上市公司有操縱股價的沖動,年報預增可以吸引資金追捧,有的公司股東甚至借機減持;要么說明公司內控管理粗放,甚至混亂。內部控制有效性是企業治理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常常被看作是高質量財務報表的機制。實踐證明,內部控制質量與業績預報質量正相關。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減少管理層的舞弊行為,使財務數據真實、公允地反映業績。從這個層面來說,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和內控水平,才是降低業績變臉率的治本之法。
業績預告制度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向投資者傳遞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業績預告未經審計,如果出入太大,公司可能面臨監管層的行政處罰。然而,明知有風險,仍然有不少公司年報業績從預告到披露之間有天壤之別。除開市場波動因素,更深層面折射出A股信息披露質量不高的弊端,同時反映出違規成本太低。雖然對此類行為的監管在不斷趨嚴,但從目前看,交易所對業績變臉者多偏重于口頭批評或者監管譴責。就算獐子島2017年業績戲劇性大變臉后,其調查工作仍在過程中,“公司尚未收到立案調查事項的結論性意見或決定”。
的確,對業績變臉的取證存在著不小困難,但資本市場應該有更嚴格的市場規則,更嚴厲的監管手段,以便及時監管和處罰違法失信行為,以“零容忍”的態度營造出使上市公司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交易環境。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 帆)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