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王府井書店迎來了70歲的生日。在這段光陰的故事里,它承載了幾代人關于讀書、關于求知的溫暖記憶,成了讀者心中揮之不去的特殊情愫
首都北京有條人盡皆知的“金街”——王府井步行街,這條街的南口佇立著王府井書店。
它有新華書店“共和國第一店”之稱,在改革開放初期,全民求知若渴的年代,全國各地讀者為它而來,不惜擠破柜臺,只為求得一本珍貴書籍;在隨后幾十年的時光里,它見證了實體書店最為輝煌的年代,經營面積越來越大,圖書種類越來越多,它竭盡所能滿足著讀者需求;進入新時代,當實體書店集體陷入經營困境的時候,它又變成勇于探索轉型的行業典型。
今年,王府井書店迎來了70歲的生日,讀者們沒有忘記,“王府井書店伴隨我度過了整個童年時代、學生時代,我感謝它,也祝福它。”“王府井書店是我的書庫、基地,我能為書店做些什么?盡力而為,作一名志愿者可好?”……在這段光陰的故事里,它承載了幾代人關于讀書、關于求知的溫暖記憶,成了讀者心中揮之不去的特殊情愫。
“共和國第一店”
王府井書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它的前身北平新華書店第一門市部在那年成立。據說開業當日,各界群眾和知名人士紛紛前來,踴躍購書。
1950年,王府井大街一棟4層樓房被新華書店北京分店買下,這座當時王府井大街上“氣勢奪人”的高層建筑,成為王府井書店新的棲息之所。上世紀50年代初,王府井書店一躍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書店。
1970年4月22日,王府井書店第二次擴張后的圖書大樓正式營業。大樓總建筑面積6300平方米,主要經營社科、文教、文學藝術、科技、少兒讀物等各類圖書,年銷售圖書3至6萬種。
1979年底,艾康明到王府井書店報到,成了一名書店員工。改革開放初期,全民對書籍和知識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渴求,當時出版的圖書種類、數量都很有限,根本難以抵擋讀者的熱情。艾康明回憶,當時最緊俏的是高考復習資料和其他技術考級叢書,“以前賣書都是售貨員在柜臺里面拿,最夸張的時候,擠得人太多,玻璃柜臺直接被擠碎”。還有的時候,書都來不及上架,在門口就被搶光,來晚的讀者只能等著第二天書店拉新書來。
艾康明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很多地方的書店還都是“小門臉”,佇立在“金街”上的王府井書店不光氣派,而且聚集了全國各地出版社的圖書,很多到北京出差的人都要特意到王府井書店逛逛,為自己或者親朋好友捎點書回去。
艾康明經歷了實體書店最為輝煌的時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圖書出版的種類越來越豐富,王府井書店加快改革步伐,率先和國內多家出版社建立特約經銷關系,設立圖書專架,并且全面開架售書,讓讀者體驗無障礙選購。“服務方式的改變是適應讀者的需要,書的種類越來越多,閉架售書靠售貨員拿,根本忙不過來。”
老店新生
1994年的一天,北京市民李振生在《北京晚報》上讀到一條消息,稱王府井書店即將閉店搬遷。他的心里頓時起了波瀾,從少年時代起,王府井書店就是他的精神家園,買書、讀書都離不了它。
1994年,王府井大街進行改造,王府井書店的去留廣受關注。幸運的是,最終,王府井書店不僅得到了保留,而且要建成國家級書店,要成為北京文化地標。
1994年11月13日,初冬的寒氣籠罩著“金街”。這是王府井書店搬遷前的最后一天營業日。成千上萬讀者紛紛前來購書、留言,感謝它在過去45年間向公眾奉獻了20億冊圖書。
2000年9月26日,王府井書店重張開業,以1.7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再度屹立在王府井大街上。聽到這個消息,讀者們再次從四面八方趕來。
到上世紀90年代末,王府井書店已經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大書城。順應讀者的需要,王府井書店已經不僅僅是個圖書賣場,它通過每年舉辦百余場各類文化活動,滿足著老百姓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首都科學講堂”活動,兩院院士、國際知名學者和各領域專家等不僅為讀者們講述通俗易懂的科學知識,還坦誠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新時代的王府井書店沒有忘記推動全民閱讀的社會責任。書店以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為依托,努力打造“王府井書店青少年閱讀基地”,讓青少年“走進書店,親近閱讀”,逐步把書店打造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先后創立了“享受閱讀·讓夢飛翔”“書香致遠·自在讀行”主題讀書品牌活動,用“文化惠民”吸引更多人民群眾關注閱讀;廣泛開展優秀圖書推薦、作家讀者見面會、講座交流互動、公益捐贈等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依托書店的文化資源,不斷提高全民閱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尋求自我轉型
“書非借,不能讀也”,看到這幾個字,就走到了王府井書店圖書館,100多平方米的空間以原木色桌椅和綠意盎然的布置為讀者營造著舒適的閱讀環境。2018年,王府井書店與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聯合創辦了“館店結合”模式的“王府井圖書館”。
“圖書館的確會增加圖書采購量,但我們免費提供場地,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投入和回報只能打個平手。”王府井書店總經理張強說。不過,不能只算經濟賬。站在實體書店尋求自我轉型的大背景下,王府井書店這次張開熱情的雙臂顯得別有深意。
進入新時代,電商興起、電子書等產品大受歡迎,伴隨著知識和信息傳播、接受、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實體書店集體陷入了經營困境。
生存壓力之下,實體書店紛紛通過提升環境、引入多元產品和服務等形式尋求轉型升級切入點。這次“館店合作”正是王府井書店轉型升級的重要嘗試。張強介紹,比書店硬件改造更迫切的是對書店的經營內容進行全新定位,“我們要從單一的圖書綜合大賣場向文化生活空間轉變。”圖書館的引入在此時顯得順理成章,“我們希望圖書館本身,以及依靠圖書館開展的系列文化活動能為書店帶來更多客流。”
2019年,另一項全新的嘗試“懷中讀·閱童館”在書店亮相,全館營業面積約1300平方米,經營幼教啟蒙類、故事繪本類、科普讀物類等圖書近2萬種。館內設有讀者休息區、自助查詢機、自助收款機等服務設施,和原有少兒閱讀區相比,“懷中讀·閱童館”從環境設施、業態配置等方面進行了改造升級,融入了文化沙龍、親子互動、主題空間等文化生活元素,拓展了閱讀服務效能。(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