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閆雨昕)如何更好地借金融之水、解實體經濟之困,一直被業界廣泛討論。在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看來,當前金融領域主要矛盾是金融需求的多樣化和多變性與金融供給的不平衡和不適應之間的矛盾。
改善供給 絕不搞金融的“大水漫灌”
在28日舉行的銀保監會吹風會上,肖遠企詳細闡述了他對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整體想法。他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包括改善金融供給、暢通供給渠道、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配置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等五方面。
“從銀保監會角度,這首先是增加有效供給,要增加中小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現在銀行和保險機構總數超過4800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機構,下一步,還要在業務比重上提高。”他認為,供給方面還需要繼續增加特色機構和專業機構,此外,還會對外開放引進更多外資機構。
另外,肖遠企還強調,要增加資金的供應,整體上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絕不搞“大水漫灌”,尊重市場規律,特別是保持貸款的供應與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相匹配。
改善金融供給的另一方面,是破除低效和無效金融供應。肖遠企表示,這首先要求把有限的信貸資源從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中逐漸減少、甚至退出,使我們的信貸資源真正運用到新興的、戰略的中小企業。
“要引導僵尸金融機構退出,”肖遠企還特別提到,針對潛在風險,在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兼并重組、破產重組實現退出,“個別機構可以試點破產退出機制,但主要還是要采取兼并重組手段。”
破除低消金融供應還包括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銀保監會本月公布的25日最新數字顯示,過去兩年,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48萬億元,為新增信貸投放及時騰出空間,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提高金融供給對金融需求的靈活性適應性。在肖遠企看來,當前金融領域主要矛盾是金融需求的多樣化和多變性與金融供給的不平衡和不適應之間的矛盾。現在金融需求多樣、多層次,且經常變化,需要定制化的金融產品進行精準的金融服務。
另外要督促金融機構改變金融模式,提高對實體經濟供應的有效性。肖遠企舉例稱,例如,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知識產權專利卻并沒有完全納入到銀行的抵質押品范疇之內,金融機構無法進行有效評估,在這方面進行調整,鼓勵金融機構用創新的,改變抵質押品的結構。
打通梗阻 中小銀行和非銀不是“二傳手”
事實上,監管當局對今年一季度經濟的運行實施“多管齊下”的政策措施,這其中包括1月4日央行降準釋放1.5萬億資金,將今年全年的地方債券提前發放等。
資金流動性保持充裕,接下來便是貨幣傳導機制的問題,若錢只是在金融機構之間空轉,便無法切實服務到實體經濟。
“信貸機制的傳導一定要靠‘毛細血管’打通”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25日在談及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時表示,當前宏觀層面的貨幣政策是穩健的,流動性也是充裕的,但是如何把這些資金精準滴灌到千千萬萬的企業身上,是金融機構必須要攻克的難點。
而在肖遠企看來,疏通貨幣傳導,則需要改變貨幣傳導從大型銀行到中小銀行再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傳導鏈條,中小銀行和非銀并不是“二傳手”。
這就要求打通梗阻,建立更加有效的聯通,發揮市場合力,提高整個金融資產的效率。
另外,還需要消除空轉通道,逐步扭轉銀行機構過去過快、盲目追求高速增長的模式。銀行增長減速,貸款保持高速,這樣的結構與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調整,與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
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2月25日表示:“經過兩年努力,金融風險總體上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安全穩定得到了有效維護,金融風險從發散狀態轉向了收斂狀態,也基本遏制、轉變了金融資金脫實向虛的局面,使更多的金融資金脫虛向實,流向實體經濟,也使得影子銀行的野蠻生長和房地產金融的過熱,通過加強監管被套上了韁繩,使它不能再任意狂奔。
肖遠企在吹風會上透露,經統計,違法違規、層層嵌套、透明度低、風險隱蔽的產品規模在兩年內縮減月12萬億元。“正是因為我們把治理放在脫實向虛助長空轉,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盲目追求高增長等領域,才為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環境。”肖遠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