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小雪之后,地處河北壩上地區的尚義縣南壕塹鎮進入寒冬。近日,記者迎著初升的太陽走進山溝深處的十三號村。只見小院環繞的民居與一排排青磚紅瓦的“窯洞賓館”分列街道兩旁,從山下往上望,更顯得鱗次櫛比。
過去,每當尚義縣的干部提起十三號村,就感到煩心,原因是這個村莊太窮太亂太臟。
十三號村有著近200個宅基地,但在20年內沒有一家翻蓋過新房;村子離縣城不到10公里,但一到村口就因為道路泥濘而難以通過。直到2014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有2100元。
貧窮的后果是人口的流失。從1998年,十三號村的人開始往外走!皼]辦法,年輕人無奈只能出去打工掙錢,短短七八年村莊走出去近百名年輕人,成了‘空心村’!贝妩h支部書記姜萬河告訴記者。
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走出一條適合本村實際的發展之路。2015年,十三號村在縣、鎮黨委、政府的引導扶持下,開始探索農宅使用創新模式。在盤活宅基地過程中,村里成立了張家口市首家農村宅基地合作社,設立了村民以地入社、按宅占股、以股分紅機制,當年共有38戶村民加入,整理集中連片閑置宅基地18畝。
合作社充分發揮村子地處草原天路西線節點、緊傍大青山景區的區位優勢,打造京津市民鄉村生活體驗、休閑度假、養生健身旅游的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區建設陜北風情的窯洞賓館,成立了彩色壩頭旅游開發公司。當年,村里接待游客就達2萬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現在,十三號村已成為壩上地區知名的鄉村旅游景點,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示范村,入選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和國家級旅游扶貧示范村。
回想村子這幾年的變化,姜萬河感慨萬千:“一味地給錢給物‘輸血’式扶貧,不能解決貧困問題,正確的路徑就是立足實際情況積極‘造血’,開拓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最大限度地將村民引導到市場中,通過自身勞動擺脫貧困!
基于這樣的認識,十三號村開始了擴展窯洞賓館、建設扶貧光伏電站、建設種植養殖基地等以產業化手段開展脫貧攻堅。僅兩年時間,窯洞賓館已由38孔擴展到了144孔;流轉土地650畝,其中150畝建起了現代農業園區,500畝建了藥材種植基地……
在采訪中,姜萬河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144孔的窯洞賓館冬暖夏涼,別具一格,每年至少能夠給村民帶來20多萬元的股金收益,創造50多萬元集體收益,同時能夠安排近20名農村勞動力從事旅游業;光伏發電項目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80萬元左右的經濟收益,可以開發出40個左右公益崗位;650畝流轉土地建起了現代農業園區,不僅每年能給村里帶來13萬元土地租金,同時也能吸納30多個勞動力進入園區打工!
姜萬河告訴記者,這幾年村里變化巨大。集體收益也由過去的負數發展到2018年的近百萬元。截至目前,十三號村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實現了就業,人均年收入達5300元。
鄉村美麗,村民富裕,村容整潔,村風文明,這就是今天十三號村呈現出的全新景象。相信通過他們的進一步努力,這個村莊還會出現更令人驚嘆的變化。(經濟日報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劉建鳳 唐文靜)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