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國際社會再次掀起“尋寶熱”,紛紛解讀中國這40年到底做對了什么,才創造出“人間奇跡”。大多數分析人士和媒體得出的結論是,制度創新、勇于實踐、自我完善、勤勞智慧等等。但他們普遍忽略了一點,就是中國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張藍圖干到底的連續性和強大執行力,這確保了中國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始終沿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行穩致遠。
中國改革開放起始于農村改革。當年,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私下決定,將村里土地分給自己經營,除向政府上繳規定的糧食外,剩余部分全歸自己所有。這一被稱為“聯產承包制”的改革很快在中國各地陸續推進,并推動中國農村改革一路前進。從1982年到2018年間,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中央第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內容,從最初五年著力“賦予農民經營自主權”、到連續九年推進“放活和統籌城鄉發展”,直至今年對新時代鄉村振興作出全面而長遠的規劃和部署。中國對農村改革的藍圖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從廣東深圳等地起步,它們開啟了中國一個個地區區域性的對外開放。從最初替外商進行來料加工、生產各類產品,到今天成為全球創新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深圳、上海等城市在開放中推進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城市改革。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離京考察的首站便是深圳。他引用鄧小平的話說,要解放思想,敢于闖,敢于試。中國今后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上新水平。不久前,習近平再次視察深圳,并明確表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農村改革、城市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40載一路走來的兩個華彩樂章。它們與中國在其他領域同步實施的各項重大改革一起,繪就了中國40年的發展全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用一個接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穩健繪就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藍圖,確保了全國改革與發展的穩定性,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自豪感不斷提升。去年10月,中共十九大確定,中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為什么能用40年時間把自己從國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拯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也不難發現,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中國在一張藍圖繪到底方面有強大的戰略定力,這就是堅韌不拔地推進改革開放。
在改革開放這個正確方向上,中國一以貫之,無論遇到驚濤駭浪,還是涉過急流險灘,中國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或者改旗易幟的邪路;在改革開放的目標上始終持之以恒,精準發力、力求事半功倍,這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在執行發展措施方面始終鍥而不舍,發揮釘釘子的精神,用習近平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始終堅韌不拔、攻堅克難,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入。今天,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就更需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和魄力,敢于啃硬骨頭、勇于沖破束縛去迎來新的機遇。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改革從來都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中國改革開放保持了40年的連續性,這是中國國家體制的優勢,也是中國百姓的幸運,在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下尤為珍貴。一些國家的發展路徑猶如“折返跑”,政黨和領導人的更替,往往導致目標和努力的前功盡棄。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路徑始終是“接力賽”,這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可預見性,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