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經濟日報發布的“中經工業景氣指數”顯示,二季度工業運行整體平穩。當前,我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也面臨國內外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實現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工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本期中經論壇邀請了5位業內專家對此話題進行探討。
工業運行平穩,新動能快速增長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如何?
潘建成:從整體上看,我國工業運行平穩。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實現利潤分別同比實際增長6.7%和17.2%。在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壓力下,4月至6月,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7.0%、6.8%和6.0%,繼續在6%至7%的增長區間波動運行,保持相對平穩運行態勢。短期工業增速雖略有下降,但工業運行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
經濟日報發布的“中經工業景氣指數”顯示,今年一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132.4,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二季度工業景氣指數從高位微幅回調至129.8,雖然環比下降2.6點,但仍比5年均值高8.8點,處于近年來相對較高水平,表明工業發展依然保持良好態勢。
可喜的是,新動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數據顯示,1月至6月,我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9.2%和8.7%,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高4.9%、2.5%和2.0%;從新產品來看,新能源汽車(88.1%)、工業機器人(23.9%)、集成電路(15.0%)等新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均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長水平。企業景氣調查的結果也顯示,新動能保持在較高景氣水平,醫藥、儀器儀表、IT設備等高技術產業景氣指數繼續運行在130以上的高景氣區間。
從總體經濟形勢上看,我國經濟環境總體穩定,經濟韌性在增強。GDP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增長區間;物價方面,CPI連續6年到7年漲幅在2%左右;就業方面,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失業率在下降。這樣一個穩定的國內經濟環境,為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未來預期看,下半年工業經濟依然會保持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
“吃透”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主持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后期,正從高速度工業化向高質量工業化邁進。那么,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是什么?
秦海林:工業高質量發展是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進入新時代,要變革原有發展模式,通過制度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等多路徑,實現工業部門發展模式的深刻轉型。
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工業領域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以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基礎,以工業基礎能力和制造業創新能力為核心驅動,以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優質制造為主要抓手,以建設制造強國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為目標的多元發展模式,工業高質量發展主要具有六方面特征。
一是經濟結構優化調整。要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經濟結構優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包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供需結構、區域結構等多個方面,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宏觀特征。
二是綠色生態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要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三是發展兼顧規模和質量。工業高質量發展要由側重規模速度向側重發展質量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經濟規模與速度的重要性。工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保持適度的增速來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實現國民財富的必要增長。
四是創新驅動充滿活力。創新是工業高質量發展在驅動力層面的關鍵特征。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要做好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形式。
五是資源要素利用高效。工業高質量發展,是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第一驅動力的轉變,并不意味著工業高質量發展可以忽視要素驅動的重要性,反之,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是評價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據。
六是供給能力品質提升。落實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將發展模式轉型成果在供給能力上切實體現出來,產品品種的豐富度、品質的滿意度與品牌的認可度三方面的提升程度,是檢驗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
找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主持人: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一場深刻變革。順利實現經濟發展階段轉變的關鍵,在于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當前,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哪些障礙需要突破?
秦海林: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準確地理解舊動能、新動能的內涵。舊動能,更多的是偏向于無效供給、低效產能。新動能,則可以理解為常說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要解決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變,需要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來推動工業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推動制度變革,破除工業高質量發展體制障礙,進一步釋放改革的制度紅利。一是深化稅收體制改革,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要深化增值稅改革,縮小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稅率適用差異。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通過“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優化政績考核與區域協調機制,建立企業的市場進入與退出機制,降低企業要素區域流動的制度壁壘。
其次,實現動力變革,激發工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活力。一是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創新企業合法權益;擴大新技術新產品市場空間,讓創新企業有利可圖。二是建設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增強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三是持續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
再次,促進效率變革,提升工業高質量發展國際競爭力。要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及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化要素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
最后,深化質量變革,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優質品牌。從供給端入手,打通產品與品質的價值鏈,一是持續推進鋼鐵、玻璃等重點領域的去產能工作,減少過剩產能的無效供給,為高質量產品騰出充裕發展空間。二是把質量品牌作為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持續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構建適合需求結構的供給體系,實現產品向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轉變。三是實施品牌戰略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加強對工業品牌的統籌與謀劃,努力營造有利于品牌發展的良好環境。
潘建成:過去我國工業發展過多依靠投資驅動,導致很多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所以投資驅動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未來,我們要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依靠產業的轉型升級來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創新力度不斷加大,帶動了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增長。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以及高技術、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動能持續發力,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步伐正在加快,這是中國經濟未來向好發展的重要“壓艙石”。
王立平:中國經濟要獲得更好發展,必須強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一是要為高質量發展培育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讓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加強法制環境建設,建立嚴格的、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和制度,讓違背高質量發展的行為受到法律約束。三是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要完善產業和人才政策,加大對人才的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創新,提升科技水平。“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創新技術和高科技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傳統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主持人:有色金屬、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應如何加快轉型升級?
王華俊:有色金屬是基礎原材料產業,更是戰略性新材料產業。2018年以來,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總體延續了平穩運行走勢,尤其是新材料已成為推動產業平穩增長的新動力。
今年上半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為2684.6萬噸,同比增長3.2%,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4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增速高于十種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增速1.8個百分點。但從國際產業鏈分工看,我國仍處于生產基本金屬(低端)環節,在高新材料(高端)環節,與發達國家仍存在明顯差距。目前,傳統消費領域對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產品需求基本飽和,但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高端新材料仍需大量進口,這為高端新材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有色金屬產業真正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新舊動能轉換”不放松。二是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加快研發生產滿足高端、個性、多元化需求的高新有色金屬材料。三是積極引導各種投資主體投資中高端有色項目,促進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把生態環保落到實處,從目前看,部分企業在彌補環保欠賬方面有較大壓力;從長遠看,生態環保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進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子琦: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近年來,鋼鐵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鋼鐵的去產能。截至2017年底,鋼鐵行業累計減少產能1.15億噸,取締地條鋼產能1億多噸,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產能利用率基本恢復到合理水平,鋼鐵行業效益也逐漸回升,從全行業虧損到2017年已實現盈利3000多億元。鋼鐵行業從微利、虧損到盈利的變化,使得絕大部分鋼鐵企業對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鋼鐵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技術、質量、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創新。一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實施創新驅動,提高創新能力,是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二是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包括增加產品品種、提高質量、加強服務,提升有效供給水平。比如,增加航空發動機用高性能高溫合金、大飛機用超高強鋼、高鐵車輪等鋼鐵品種;將質量達到國外先進水平的產品品種由目前的40%左右盡快提高到80%以上;大力實施服務型制造,促進由鋼鐵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三是從“節能減排”到“綠色制造”,實施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標準。四是從“數量擴張”轉向“結構優化”,提高產業集中度,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王立平:建筑行業的產業鏈很長,它涉及金屬、建材、工程設備制造乃至第三產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項目,有利于提升城鄉基礎設施水平,同時對拉動和穩定國民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未來建筑行業要實現轉型升級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結合起來。比如,完善中西部地區的交通網絡,提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加大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等。目前,在二、三、四線城市特別是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非常大的短板,要補齊這些短板,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會迎來20年至30年的黃金機遇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撰稿/ 攝影:吳浩 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