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三屆黃河三角洲(中國·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的重要活動,由經濟日報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系列活動——水產品安全論壇”10月26日下午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藍海匯洲大酒店舉行。圖為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周德慶。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山東墾利10月26日訊(記者佟曉群) 作為第三屆黃河三角洲(中國·墾利)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的重要項目,由經濟日報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系列活動——水產品安全論壇”26日在山東墾利舉行。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周德慶在論壇上指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水產品質量安全密不可分,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促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而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點擊進入專題
“目前,我國水產品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及抽檢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個別養殖戶和企業不遵守法規和標準,造成產品藥殘超標;在水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上某一點失控而出現問題;個別標準不完善,或擴大標準適用范圍而導致的檢驗不合格;某些媒體對食品安全的報道和評論缺乏客觀、科學和公正。”周德慶如是說。
在分析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現狀時周德慶指出,環境污染的加重,將對水產品安全造成重要隱患;漁藥殘留問題依然存在,影響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及出口貿易;加工中產生有害物質和摻雜使假;病原體污染等。
周德慶認為,我國水產養殖業要實現真正發展,就要建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什么是漁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徹底改變只考慮單純的漁業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由資源型和粗放型漁業向技術型和集約型漁業轉變,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周德慶介紹說,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就曾強調“促進與農村、農業和臨海發展密切結合的、無害于環境的可持續水產養殖的發展”。 要在提高養殖技術的同時,加強養殖環境的保護及病害防治,嚴格控制飼料中添加劑及漁藥的使用,從而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這是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發言最后,周德慶還特別推薦了我國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著名學者唐啟升院士。他介紹說:“針對我國如何發展生態漁業,唐啟升院士運用生物鏈的基本理論,提出‘容量是生態漁業的核心’,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容量標準,是發展生態漁業的關鍵所在。具體對策是,就水產養殖來講有兩個趨勢,就是新世紀水產養殖的發展態勢,一個是生態養殖,一個是工程養殖。要運用生物學理論和生物與工程技術,協調養殖生物與養殖環境的關系,達到相互友好。”
以下為發言全文:
各位領導、專家,各位同事,下午好。很榮幸今天下午來到我們富饒美麗的東營墾利,來跟大家一起研討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我演講的題目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分析與展望》。剛才主持人已經講了,我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這個所實際上在建國之前就已經成立了,當時叫做中央水產研究所,是成立于上海,到了解放以后搬到青島,在青島的萊陽路,魯迅公園的對面。90年的時候,搬到了現在南京路,應該說是中國最早的漁業海洋領域和青島地區的國家級研究機構,這個所掛靠了一個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當時是89年由國家標準局設立的,是國內最早的國家級質量檢測機構,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方面,當時是國家唯一的機構。主要職能是三個方面:水產品的質量監督檢驗,這個要受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的委托。在農業或者水產品的標準化方面,我們這個中心或者黃海所,有一個關于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就是全國水產品標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也掛靠在這個中心,到目前為止,我們主持制修訂標準達100多部。另一個職責是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科學研究,現在我們跟大學也聯合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還設立了相應的博士后工作站,我具體的工作現就是在海洋食品工程與營養研究室,我們這個研究室主要是搞水產品加工的開發利用,剛才我聽著縣長講了,我們墾利有海參18萬畝,大閘蟹40萬畝,事實上我對墾利或者東營的水產品是有所了解的。第十屆博覽會的時間,作為國家級的檢測機構,我們檢測了咱們的黃河口甲魚、黃河口大閘蟹,因此我們對這類水產品的狀況是有所了解的。另外現在我們還有一些國家級的如國家海參加工的技術研發中心,也是掛靠在我們研究室。
我今天要匯報四個方面。首先,質量安全的現狀。因為我們今天來的對象,可能方方面面,有行政、有專業的,還有我們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地區是很重要的,因此現在又搞了一個“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說明咱們國家政府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事實上,從全球來講,目前調查得出,消費者關心食品問題的重要性,它的排序是食品安全、來源、地區、真實性,接著才是它的口味。到底什么是食品安全?我們現在一個是數量安全,還有一個在食品的恐怖,就是利用食品開展恐怖活動。因此我們現在想,摻雜使假屬于食品安全的范疇,但是有一部分可以不列為食品安全的問題。根據食品安全法的定義,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的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危害。
實際上食品安全的概念,是個動態的,我們原來由不溫飽、溫飽,現在講究安全,那更進一步的食品安全可能包括的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我曾經參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起草工作,當時我們對于這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什么沒叫做“農產品安全法”,的確因為這個質量跟安全是不可分的,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比較主張食品安全應該屬于質量大范疇當中的一個內容,只是現在,我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或者說我們存在一些問題,把食品安全這個概念單一的列出來了,安全屬于質量這個概念。
質量不僅是包括外觀、品質、數量包裝,同時涵蓋“安全衛生”。我為什么要把這個定義拿出來,我們的安全問題解決了,就要講求質量了,如將來農業的品牌產品,還應該包括色香味、營養成分等種種大的概念。墾利有這么多的海參養殖,擁有40萬畝的大閘蟹,我們一定保證質量安全,要把這個品牌在質量方面做大做強。當然,質量的概念也是發展的、是動態的、變化的。我們的消費模式,現在我們還追求小康,也就是追求好吃求健康,而質量安全為第一需求。質量重要,對于國家戰略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才有我們今天這樣規模重大的論壇,有助于保障我們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是提高食品工業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食品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助于促進國際貿易和健康發展,這些來自于一個永恒的主題,就是我們人和自然,因為后面我要講生態的問題,環境的和諧。對于食品安全的問題,中國目前看來,就是在我們食品安全學界,認為有以下這么幾個問題,新老問題并存,農產品的源頭污染突出,中國農產品規模化的生產應該是還比較小的,另外食品加工業的素質較差,信息交流渠道還不十分暢通,這是一特點。
另外,對包括我們的消費者,乃至我們目前的政府主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還有一些誤解的問題:一個就是咱們消費者要求“零風險”。再有一個是籠統把假冒偽劣跟食品安全劃等號,過于重視化學性的污染而忽視病原性的致病菌。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在美國70%以上的是放在食源性疾病這個方面,現在包括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于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實際上把源頭控制好,后續不用這么大的精力財力來檢測。再一個,不合格的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我們現在有一個檢驗監督的體系,有的可能是因為包裝的問題,有的可能因為標識的問題,因此應該把有毒的食品跟不合格的食品區分開。
第二個問題,我講一下咱們現在的現狀和問題剖析。水產品安全,剛才我講了這個概念,如果從外延來講,它涉及的安全問題包括微生物寄生蟲的污染、天然的毒素、環境污染、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加工污染及摻雜使假,另外還有一個食品添加劑不正確使用。我們在講危害的時候,更應該明白,這些危害因素,按照它的性質,它有的屬于環境性的,有的屬于生物性的,還有的屬于化學性的,我們在控制的時候還要根據它的來源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食品比方說我們一些食品本身就含有甲醛,但是老百姓一直在吃,我們的貝類,有些貝類的種類是含有貝類毒素的,現在在全球研究有很多種。還有的可能要問了,我們現在水產品存在的原因有哪些?細講起來我們可以這樣,一個就是不遵守法規和標準生產,主要是個別人和企業。另外是在生產中某一環節失控,或是個別標準不完善,現在咱們成立的新的衛計委,正在梳理食品安全的標準。另外我們今天來了這么多的媒體朋友,我們現在就是經常碰到媒體朋友,來咨詢也好,采訪也好,我們都是比較擔心,為什么?有時間,可能我們意圖沒完全正確表達出來,有些評論缺少客觀、科學、公正,就這么曝出來了。
到底什么狀況,我想可能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們可以歸結為這幾個方面:一個是環境、漁藥,再一個是有害物質的摻雜,病原體。
我們知道,水產品的生產,就是生產的環境,海洋是水體,我們的池塘水庫河流也是水體,那么這個水體如果受到了污染,不可避免通過生物鏈的轉移帶來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這里我們用07年《環球時報》報的一個報道,實質上報的是印度的,說環境難題開始絆上印度,副標題是泰姫陵正在變黃,水魚不能食用,這是什么?它的細菌超標,大量的魚死亡,另外一些無機有毒物質,去年我看到有幾個地方因為一些生產企業的排放問題,引起了當地老百姓的不滿,實際上就面臨著一些環境污染的問題。還有一些比較看不見的,今年咱們中央政府高度重視PM2.5,這其中有毒物質,包括環境激素,二惡英,多氯聯苯等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我們的環境當中。還有大海的一些赤潮,這有一張照片,我們的青島從08年起至今湖苔現象都比較厲害,這就是環境的問題。
漁藥殘留,應該說我從98年來到這個中心,一直體會到我們主要精力對于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這個漁藥殘留的問題一直作為重點,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檢測經費用來監控漁藥。事實上我們現在都有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哪些藥可以用,哪些藥不可以用,可以用的休藥期是多長,這個都需要正確來使用,但是我們還是經常發現一些問題。好在,這幾年我們農業部,每年都有例行檢測,經過這幾年的檢測,大概有五六年了,合格率可以達到96%,當然我們也提醒各位,現在一些種苗,就在育苗過程當中加了一些抗生素,育苗加了以后,你最終的產品都能檢測出,肯定你這個產品就不合格,對我們的養殖戶,你在養殖的時間,種苗控制應該很好注意。還有寄生蟲,寄生蟲我們有一個例子,就是2006年夏天的北京福壽螺事件。我經常在公眾場合這樣講,相關環節控制不好,生食“魚生”一定造成危害。我去澳大利亞考察,養的牡蠣,水體都是可控的,拿起來直接使用都沒有問題,不會鬧肚子的,這個我們現在還很難做得到。
水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形勢和新要求。事實上農業部,作為農產品,在努力實現兩個“千方百計”和兩個“努力確保”的目標,其中一個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如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要提倡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另外,公眾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我們現在2010年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已經達到了35.7%和41.1%,這個階段人民群眾對于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期望值越來越高,這是一種新的形勢。
再一個,質量安全與農業生產發展關聯度越來越大。我剛才聽縣長講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我們的質量安全工作,因為質量安全搞不好,損失巨大,教訓慘痛,我們是搞水產品了,我們今天也在講水產品質量安全,這是我親身經歷的,就是06年的“多寶魚事件”。因為硝基呋喃代謝物檢出。硝基呋喃真正用了以后,在檢測魚體當中原藥成分可能檢測不出來,就檢它的代謝物。只要你用藥了,殘留物肯定檢出,也就是用了這個藥等于不合格。結果造成我們這個行業30億的損失,這個行業基本上是山東為主的,到現在這個元氣還沒有恢復過來。事實上我們現在中國的農產品也好,水產品也好,現在叫做“三品一標”,“三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一標”是指地理標志產品。有機食品,看來在中國這個環境,搞起來難度比較大,無公害是逐漸的,因為我們食品安全法出臺了以后,逐漸的反正是現在可以按照這個來管理,但是今年無公害產品廢棄了很多的標準,重點我自己覺得,可能綠色食品更有發展潛力。過程要規范,風險要受控,都可以具體分析,風險要受控,我們目前到底生產水產品,可能的危害因子有什么?從哪來的?將來這些危害因子它的檢測技術,它的限量標準又是多少?總起來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具有明顯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一定要增強責任感,把質量安全擺在與數量安全同等的重要位置。
最后,我想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建議,幾點對策。一個,我們水產品要真正發展,要建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報、小報,中央臺、地方臺,大概這一個問題提得很多,但是對于漁業來講,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徹底改變之前考慮單純的漁業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由資源型和粗放型的漁業向集約性的漁業轉變。事實上2007年的時候,就是世界養殖大會在我們中國召開,質量安全問題,怎么樣跟可持續發展的水產品的養殖業結合起來,在大會上我受邀做了一個報告,闡述了當時我們的觀點,當時也進行了現場的提問,正好是多寶魚出事的時候,我們農業部漁業局的新聞發言人也去了,跟外國的一些官員進行了交流。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墾利不多,我就不多講了,但是捕撈業在全球600個魚類種群,52%被全部開發,17%被過度開發,7%資源耗盡,1%從枯竭狀態恢復,只有3%尚未開發。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重點提高養殖技術的同時,加強養殖環境的保護及病害的防止,嚴格控制飼料中添加劑,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在這里要推薦一下我們目前黃海所的老所長,現在也是我們中國科協的副主席唐啟升院士,他這幾年一直強調容量是生態漁業的核心,也提了很多的建議。我們的質量安全問題,就是我們有這么一大點的水都想著養魚,都想著加大密度,提高產量,帶來的就是病害的問題,病的問題可能就要用藥,因此食品安全保證不了。用量到底多大?這個就是根據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環境來決定。福建這幾年做了一些嘗試,因為你網箱養魚密度大了,死魚,再一個還發生了比如白點病這樣的事,實際上他們經過最后調查就是因為密度大,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基本上國內框架已經有了,包括咱們的漁業法,還有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水產品加工管理條例,漁業水質標準等等。具體對策,就水產養殖來講,兩個趨勢,就是新世紀水產養殖的發展態勢,一個是生態養殖,一個是工程養殖。我們要運用生物學理論和生物與工程技術,協調養殖生物與養殖環境的關系,達到相互友好。發展生態漁業也是我們國家的需求,我們原來向資源宣戰,征服資源,你這些理念都得向人與自然和諧轉變。
再一個,我們要實施生產過程標準化和質量安全的全程監管。標準化的問題,我們就是有基本標準、有產品標準、有檢測標準等等。我們有有機食品的標準、綠色食品的標準、無公害食品的標準,這些都需要根據我們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地域來進行選擇適用。最后,我想包括我們媒體朋友來了這么多,有這么幾個問題,我們應該做到充分尊重科學,加強風險交流,我們主持人李寧教授,他是來自于國家風險評估中心的,風險分析我們剛起步,事實上我們還欠缺,應該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它對于我們食品安全的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治止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對中國教訓比較大的就是“蘇丹紅事件”。其實蘇丹紅當時是進口到英國、新西蘭的一些辣椒粉檢測蘇丹紅,但是它當時在其國內媒體進行了較好解釋,然后退回了由中國進口的產品,給中國帶來了一些影響,我們就沒有處理好,引起百姓恐慌。所有這些,包括“多寶魚事件”,當時如果處理好了,也不可能對這個產業造成這么大的打擊,其他的例子還比較多,包括我們前段時間的毒瓜子、毒醬油還有毒黃花菜,實際上有些是這么回事,有一些是因為缺乏科學依據,不尊重科學的所謂“交流”,使這個問題起到負面作用,給企業、整個行業甚至國家造成惡劣影響。我們說食品安全不能戲說,更不能瞎說,因為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知識不足,容易造成一些恐慌。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