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龐建新
“堅決糾正課外體育培訓的虛假宣傳、虛假折扣、焦慮營銷等行為,堅決抵制應試體育思維……”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通知,明確指出做好課外體育培訓行業服務監管工作。
“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科類校外培訓被全面壓減,與此同時,藝術、體育類培訓熱度不斷攀升,不少家長都給孩子選擇了藝體培訓班。“最近一直帶孩子試課,看看哪項體育運動更適合他。”北京家長劉女士向記者介紹,從9月開始,她便忙著帶孩子嘗試足球、籃球、游泳、武術、空手道等培訓課程,除了強身健體,還希望孩子能培養一項運動習慣。
此外,不少學科類培訓機構在轉型時,也將重心向藝體類培訓轉移,但培訓市場依然面臨師資混亂、應試化營銷、虛假宣傳等問題。為此,業界呼吁,亟須加強藝體培訓市場監管,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促進其向規范化、體系化發展。
藝體培訓趨熱
當下,很多家長對于體育、藝術等美育教育的認識較為全面。杭州張女士便為7歲的女兒安排了滿滿一周末的課程,在線少兒美術、滑冰、古箏等。但是,也有不少家長受中考政策影響,將體育和美術培訓與升學掛鉤。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去年10月16日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到2022年力爭美育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依據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要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并將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雙減’后,很多小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明顯壓縮,再加上中考體育分數占比越來越大,家長們更加重視體育、藝術類培訓。”足球培訓機構愛踢客合伙人廖俊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央視財經報道的數據顯示,“雙減”政策落地以來,體育、藝術類教培機構新增3.3萬余家,同比增長99%。另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體育培訓企業注冊量為4.8萬家,同比增長了108.7%。
對此,花香盛世國際體育創始人、CEO陳鵬吉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近10多年來,家長的教育認知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整個社會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日漸加強,今年尤為突出。為此,很多專家預測,體育培訓行業風口來臨。
市場亂象不斷
場地、辦學資質、教師資質、課程體系不合格一直是校外培訓市場存在的頑疾。很多機構只憑一個招生簡章,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質量、學員滿意度情況都無從評估,師資不專業也被家長吐槽。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消費者組織近日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消費投訴情況顯示,教育培訓成為投訴熱點。
家住北京豐臺的秦女士告訴記者,暑假期間她家附近新開了三家培訓機構,有籃球、游泳、武術培訓等,但她去實地考察后,發現培訓機構的場地和教練水平都不令人滿意。“咨詢了兩家體育培訓機構都存在場地問題,要么找公園當培訓場地,要么用培訓機構的場地但需要單獨收費。”此外,各種宣稱“通過率”“包過”“協議班”“簽約班”的廣告語也廣為家長詬病,甚至還有一些無正規辦學資質、無正規教師資質、無培訓場地的機構被稱為“三無草臺班子”。今年6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育局曾發布藝考培訓機構黑名單,17家違法違規辦學的藝考培訓機構在列。
針對非學科類培訓,“雙減”政策也提出,要對參與課后服務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建立評估退出機制,對出現服務水平低下、惡意在校招攬生源、不按規定提供服務、擾亂學校教育教學和招生秩序等問題的培訓機構,堅決取消培訓資質。
呼吁建立評價體系
除虛假宣傳、“三無”等問題外,校外藝體培訓中還存在評價體系缺位等問題,亟待規范完善。10月20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強化對校外藝術教育機構的監管,將辦學宗旨、教學場所、設施設備、辦學經費、教師隊伍、教學計劃等納入考核,并對師資質量、教學內容、收費標準、用戶體驗等進行動態的綜合考評,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宏艷指出,研究發現,中小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旺盛,但是對校外培訓中的教師素質、學習環境、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均不及學校教育。2018年以來,國家對中小學校外培訓行業監管日趨嚴格,各級主管部門以政策文件、專項治理等方式加強管理,但各地校外培訓機構情況千差萬別,監管工作很難一步到位。在不少地方仍存在監管主體責任不明、日常監管困難、質量評估缺失等問題。政府應制定相關行業規范,建立行業準入機制,并成立專門部門監督評估。同時,大力推進校外培訓行業自律,建立并扶持校外培訓行業協會,負責對校外培訓教師進行資格認證、專業發展培訓及等級評定工作。
“現在很多培訓機構缺少標準化教案。”廖俊表示,一個培訓機構能否被家長信任,還要眼見為實,家長要看教案、教練好不好,看孩子是否能學到東西。
陳鵬吉認為,青少年體育教育應和文化課一樣具備科學性、嚴謹性的教學大綱、教案,以及與孩子實際情況相匹配的周期性目標和成果,而非市場上一些機構以“師徒制”過度包裝教練個人,忽略了教育的意義。
據了解,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探索建立教師資質認證和機構評價體系。中國足球協會此前制定的《全國社會足球品牌青訓機構認定標準》便對場地梳理、經費保障、工作人員和教練員資質以及運營成效等方面進行評估。
“推動標準化是事關行業發展的大事。教學、研發、師資等板塊的投入是教育機構標準化制定的基礎,也是企業立足的根本。” 陳鵬吉說道。
廖俊認為,培訓機構亟須官方層面制定系統性評價體系,對機構特色、運營情況等給予評估、評級。經過官方審核出臺的指導性評定不僅利于行業良性發展,也能讓家長選擇機構時有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