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報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三個層次的內涵,即展示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其中,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是指大運河數千年歷史中在推動南北融合、東西交匯、中外交流過程中逐步凝練、升華形成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具體來說,大運河歷史凝練的精神文化具有以下五個內涵維度。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在大運河沿線創造出的水工智慧工程中比比皆是。如即將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的大運河揚州三灣段,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由于過去揚州地勢北高南低,不能蓄水,三灣地帶又地處下游,水流下泄湍急,致使舟船路過此地風險極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古時的揚州工匠想到了“三灣抵一壩”的辦法。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揚州知府郭光復率民工自南門二里橋的河口起,往西開挖新河,再折而南,復轉彎向東,從姚家溝接原來的河道,形成曲折的“三灣”,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遇到險阻,成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工程。
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中國大運河至今已存續2500多年,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使用并不斷建設的活態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代代的運河人從沒有停下開鑿、疏浚、修繕、治理的腳步。正是這樣一代接著一代干,才創造了2500多歲的中國大運河至今仍在使用的人間奇跡。這種與運河水共流淌的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國大運河在聯合申遺過程中,前后歷經10年左右的時間,運河沿線的數十個城市心手相牽、求同存異、堅持不懈,國家文物局的兩任局長、聯合申遺辦的兩任主任也一直靠前指揮、全程參與,克服了重重困難,得以在2014年6月夢圓多哈。
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在2500多年大運河治理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為運河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杰出人物。他們當中既有道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心系天下的帝王,也有陳瑄、宋禮等愛民如子、為河道治理嘔心瀝血的官員,還有郭守敬、白英等運河領域的能工巧匠,以及沿運河居住生活的普通百姓。2005年,鄭孝燮(91歲)、羅哲文(82歲)、朱炳仁(61歲)等三位致力于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者,不顧年老體弱,調研考察中國大運河,向沿運河18個城市市長發出“搶救大運河”的聯名呼吁,并在2006年初聯合5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大運河保護的提案,直接推動了中國大運河的申遺。
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中國大運河作為古代超大型交通水利工程,從規劃設計到建設施工,再到維護管理,無不凝結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體現了中國人民偉大的創新創造精神,也涌現出許多治水名人。例如,明朝初年白英、宋禮設計興建的戴村壩和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其科學價值和技術水平相當高,創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影響極其深遠。在制度創新方面,漕運管理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一項重要的國策,共經歷了二千多年的歷史,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穩定和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近代,19世紀末江南運河沿線的商業城市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縛,求新求變,產生了民族工商業的萌芽。
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隋唐大運河貫通了中國南北,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再看今朝,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的江南運河沿線城市,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經濟的排頭兵,是與它們長期秉持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理念分不開的。例如,改革開放41年來,蘇州先后創造出“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等三大法寶,F在,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的設立又為其插上高水平開放騰飛的新翅膀?梢哉f,蘇州正是靠著“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精神作指引,才能時刻保持強大的生命力,走在江蘇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前列。
大運河歷史凝練的精神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寶貴精神財富。大運河歷史凝練的精神文化不但需要去挖掘,更需要去傳承、去弘揚。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運河歷史凝練的精神文化,讓曾經煥發歷史輝煌的運河精神文化彰顯出新時代的價值和動力。
。ㄗ髡叻謩e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揚州分院院長、揚州大學黨委書記,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