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旅游”要算大賬
目前,各地正加緊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文化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非遺,在這一過程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同時也應當注意到,若以非遺項目的屬性劃分,在非遺與旅游融合互動領域,當下一些地方還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是傳統技藝類項目照貓畫虎。剪紙、雕刻、面塑等傳統工藝,是近年來民眾接觸較為頻繁的非遺項目。因為強調手工制作且便于參與,這些項目在各類展覽節會及文化場館、商場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尤其在一些景區,出現了一些非遺攤位,專門售賣非遺手工藝產品。可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景區售賣的非遺產品很多與景區在內容或元素上沒有絲毫聯系,且產品本身沒有多少創新元素,難以激發游客的購買欲。
誤區二是傳統藝術類項目缺乏美感。千百年來,各地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等藝術資源。這些非遺項目成為當地民俗風情生動直觀的體現,也深受游客喜愛。一些景區或景點將傳統藝術類非遺作為實景演出內容,拉長了景區的門票經濟產業鏈。但一些項目由于內涵挖掘不夠,演員表演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舞臺呈現缺乏美感,讓游客“看完不想再看”。
以上兩個誤區細究起來,根本原因是沒有厘清“非遺+旅游”的關系,將二者的融合仍停留在淺層次,缺乏開拓挖掘的廣度與深度。
要讓非遺成為景區的點睛之筆。隨著民眾欣賞水平的提高,游客正在由過去的看風景向看文化轉變。景區文化底蘊深不深,文化故事講得好不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非遺與旅游融合過程中,應讓非遺講故事,圍繞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做文章,展現當地風土人情。
要通過旅游為非遺開拓新市場、擴大新受眾。非遺只有面向大眾、走進生活,才有生命力。景區流動人口多、消費需求高,是天然的營銷平臺。要在景區構建立體的非遺項目展銷體系,圍繞游客的需求,創新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非遺宛若一座富礦。要堅持創新意識,把眼光放遠,注重發揮非遺的社會效益,不能只算小賬。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實習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