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徽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消費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高級化的新趨勢。人們購買商品不再單純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與服務背后的精神享受、文化品位和觀念價值,市場競爭也將很大程度上從產品競爭轉向文化競爭。安徽作為文化大省,如何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產品和產業競爭力,迫切需要積極探索與實踐。
安徽歷史悠久,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從地域上看,有皖北的淮河文化、皖中的皖江文化和皖南的徽州文化;按內容分,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戲曲文化、商業文化、旅游文化等;在表現形式上,有戲劇、曲藝、文學、書畫、工藝、建筑、民俗等。我們要善于創造性地把安徽獨特的地域文化滲透到產品與服務中,大力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這樣,企業可以利用安徽歷史文化實現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親和力;產業在融合安徽歷史文化中實現轉型升級,打造獨特競爭力,提升社會形象;安徽歷史文化通過產品、產業載體在實現經濟價值中得到傳承創新,真正實現一舉多得,從而把安徽悠久的文明文化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贏得競爭優勢和經濟質量的提升。
安徽作為科技大省,當然要搶占科技制高點,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同時,安徽正在建設文化強省,我們也應當搶占文化制高點,注重將自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各種文化元素注入到實體產品或服務產品中,切實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進而增強產業競爭力。但一些地方和企業在產業發展中往往只注重科技創新,而忽視了產業發展中的文化因素,忽視了安徽文化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提升企業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能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安徽的產品、產業就會插上科技和文化兩個翅膀,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強省、科技強省和文化強省等建設中發揮著積極推動作用。
文化具有強大的滲透力、輻射力和持久力,與產業融合的鏈條比較長。大力推進文化與產業融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施策:
一是提高認識能力,實施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重驅動。長期以來,政府和企業都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制定出一系列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對“產品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取決于以文化為底蘊的觀念價值”的認識還不到位,對文化元素注入產品、產業所產生的改良性創新可以帶來產業升級新途徑的戰略思維還沒完全形成,運用文化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新視角、新思路、新路徑還沒有完全打開。實施科技、文化創新的雙重驅動,促進文化元素與產品、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融合,改變我省相關產業的價值鏈分工現狀,可以催生出更多的新興業態,加快發展我省創新型經濟、低碳經濟,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二是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規劃。要開展安徽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與相關產業有效融合的一般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深入系統研究,明晰安徽地方文化元素與相關產業融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方略,探索安徽主導產業或優勢特色產業最容易實施“文化化”的路徑,篩選具有安徽地方特色優勢的能夠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的適宜產業,深入發掘安徽優秀傳統文化與我省有關產業的契合點,提出兩者耦合的載體、平臺、機制及路徑,為提升我省產業的文化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學的戰略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三是加強扶持引導,促進產業與文化有效融合。政府要大力推進產業“文化化”工程的實施,在稅收、土地、人才等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財政要設立產業“文化化”發展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等形式,扶持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引導企業、產業大力研發出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更要能滿足消費者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注入文化內涵的創新產品,使安徽的區域文化和產業文化協同發展,并通過產品推廣傳播,使安徽文化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在文化自信中推動產品、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
四是增強文化支撐,為新徽商發展注入新動能。文化含量高的產品和服務可以較好地實現產品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我省企業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緊緊抓住機遇, 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能滿足消費者精神愉悅、個性實現和情感需要的產品,形成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文化競爭力,并把這種文化競爭力伴隨企業產品植入公眾的腦海,使公眾對該產品獨特的文化氣質產生好感,達到促進消費者需求、增效增值、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同時,企業還要善于用文化為其戰略發展提供價值觀支持和凝聚力支撐,用文化轉變思想觀念,用文化改變行為習慣,用文化提升管理水平,讓新徽商在文化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和提升,在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中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慶師范大學基地)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