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剛好是休息日,杭州市民吳先生起了個早,帶著讀高二的兒子趕到西湖文體中心,現場感受了一場數字閱讀盛宴:翻開一本秦兵馬俑畫冊,5G技術在屏幕上展示出各種秦俑的立體造型;戴上VR眼鏡,立即身臨其境于京杭大運河上的文化地標。吳先生的兒子喜歡旅游和閱讀歷史書籍,近距離接觸的數字化閱讀新技術讓他直呼過癮。
隨著信息科技日新月異,數字閱讀日益成為大眾的重要閱讀途徑和方式。“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是國內數字閱讀領域國家級、綜合性行業大會,被業界視為數字閱讀的年度“風向標”。“e閱讀,讓生活更美好”是本屆數字閱讀大會的主題,強調的是閱讀的發展趨勢,以及科技創新給閱讀領域帶來的數字化新體驗。
本次大會設置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走廊及媒體融合、閱讀經典、5G智能、聆聽經典、文化扶貧等10余個特色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我國數字閱讀的新產品、新服務。學習強國、新華書店網上商城、咪咕閱讀、掌閱、閱文等13家網絡平臺設置了專欄,以數字版、有聲版、導讀版等方式予以呈現,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琳瑯滿目、豐富優質的閱讀選擇。
數字技術激活大小屏幕
數字閱讀的發展對于豐富全民閱讀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文本內容和越來越豐富的呈現形式,不斷推動著數字閱讀行業多元化發展。
在“百年樹人”主題展區,網龍華漁教育展出的VR紅色教育“古田會議”吸引了眾多的中小學生。學生戴上VR眼鏡就可以參觀古田會議場館,聆聽老一輩革命家的教誨,加深學生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大大提升紅色教育的沉浸感。“融合新技術的數字化產品革新了公眾的傳統閱讀體驗,讓更多青少年可以通過深入淺出的VR內容,更直觀地理解教材、學習知識。”網龍網絡公司負責人說。
在教育技術展區,不少孩子與“AI老師”玩得不亦樂乎。這位糾正小朋友普通話發音的“AI老師”,其實是學而思網校自主研發的AI普通話教學系統。它深度融合了語音識別、語音測評等技術,能夠對發音進行智能評測和糾正,并生成多維度的學情數據報告。系統還包含了多種外語及中國地方方言,并可根據區域文化特點定制語料庫,將常用詞匯以“圖片+雙語發音”的模式進行展示,助力普通話教學推廣。
本次數字閱讀大會上的5G展臺及5G直播是咪咕公司對數字閱讀與5G技術結合的首次嘗試。在中國移動5G網絡技術的加持下,對大會內容進行5G+真4K直播,只要登錄咪咕視頻和咪咕閱讀客戶端專區觀看直播,就能如身臨其境般來到大會現場,零距離超流暢直擊凱文·凱利、蔣方舟等大咖演講全程,感受閱讀的魅力,提升視聽體驗。
此外,還有許多前沿5G閱讀技術也在大會上進行展出。如AR與閱讀的結合,佩戴AR眼鏡觀看書籍,書本文字內容之外的拓展內容的技術作為數字閱讀的新載體出現在公眾面前。聽書功能與5GCPE結合、靈犀音響、智能繪本、華為折疊屏等一系列新技術產品驚艷亮相,與參會者親密互動。
萬物互聯將讓“屏幕”界限模糊
數字閱讀發展土壤十分肥沃,閱讀渠道主流化、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需求專業化等特點是數字閱讀的發展趨勢。伴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車聯網、可穿戴設備等都能實現數字閱讀功能。可以預見的是,全場景數字閱讀將會進一步滿足充實讀者的精神知識需求,讓閱讀生活體驗更加美好。
本次大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已經達到4.32億,人均數字閱讀量達12.4本,人均單次閱讀時長達71.3分鐘,數字閱讀用戶行為偏好隨年齡增長而變化。
從白皮書中可以讀出閱讀與生活之間的“美好”關系。2018年的數字閱讀在時段上呈現這樣的規律性——早高峰崛起,晚高峰前移。上午7:00—9:00成為一個閱讀高峰。晚高峰從以前的21:00到22:00前移到19:00—21:00。這就是多元化閱讀方式營造的便利閱讀條件下自然出現的結果。
數字閱讀用戶的行為偏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不同的選擇:14歲至18歲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園類題材,且呈現高市場、高頻率的閱讀習慣;25歲至30歲的人群偏愛職場商戰類內容。而且,用戶的付費意愿比之前大幅提升。
白皮書同時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城市指數榜單。北京、杭州、成都、太原、寧波、上海、廈門、烏魯木齊、濟南、廣州榮獲“中國十佳數字閱讀城市”稱號。
值得注意的是,從來沒有上榜過的烏魯木齊名列排行榜的第八位。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認為這一現象正是有賴于數字閱讀的發展。“原來是紙質的,現在是有聲的。閱讀的資源得以極大的豐富,想讀什么就有什么。這也使得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后來居上。”
白皮書也認為,5G將推動數字化進程加快,數字閱讀將促進用戶體驗進一步提升,文化交融進一步加速,閱讀服務進一步精細,全場景沉浸式的數字閱讀將帶來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使讀者隨時、隨地、隨身、隨心獲取專業優質的閱讀內容。
從紙質出版到電子出版、從傳統閱讀到數字閱讀,閱讀對象、閱讀方式、閱讀習慣都在高速更新迭代。隨著5G商用的加速,多屏、多端的萬物互聯將會讓“屏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未來將是一個處處是屏幕的“屏民時代”。想讀就讀,需要就讀,讀就能懂,將是閱讀未來的樣子!
(記者 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