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宜昌市伍家鄉靈寶村村民活動中心,村民劉艷和同村8名姐妹正拿著瓷盤和筷子練唱新節目,她們正在為村里的文藝匯演進行最后的排練。
漁鼓是湖北省流行最廣、群眾熟悉和喜愛的曲藝形式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10月以前,劉艷和隊友們對漁鼓并不熟悉。這一年年底,伍家鄉文體中心結合漁鼓易于普及的特點,在靈寶村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漁鼓進行試點學習傳承,招募女性村民組建漁鼓隊,并大膽創新,將村民身邊的移風易俗、鄉村振興、和諧鄰里關系寫進臺本。
“大家討論發現,漁鼓的走唱形式相對簡單,進行方言味的故事說唱,村民容易接受。”靈寶村文體干部楊祥龍說,試點開始后,村民對漁鼓的興趣越來越濃,鄉文體中心專門請來了漁鼓老師授課。
2017年12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培訓,13名“80后”“90后”女性成為首批漁鼓隊隊員。2018年春節,漁鼓隊參加鄉文藝匯演,一出名為《喜事新辦不鋪張》的漁鼓表演,以獨特走唱形式贏得了滿堂彩。后來,《走文旅路開幸福花》漁鼓表演獲得了全鄉文藝匯演第一名。
“看得懂、聽得懂,喜歡看。”65歲的李正香評價自己眼中的漁鼓隊,漁鼓隊的表演不僅生動,說唱的還是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大伙樂于接受。
“新的生活新風尚,喜事新辦喜洋洋,不拖桌子不收禮,親朋好友也歡暢……”當漁鼓隊唱出這樣的歌詞時,不少村民深有同感。近年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苗頭開始出現,有村民因為“趕情”還鬧出不愉快。鄉政府及時向村民發出移風易俗、抵制鋪張浪費的倡議,漁鼓隊以一場即將舉辦的婚宴為引線,講述主人公拒絕收禮、親朋好友其樂融融的故事,節目表演后,村民們大聲叫好。去年,僅靈寶村就有十多戶村民放棄了大操大辦的想法。
楊祥龍介紹,從漁鼓隊組建之初,鄉文體中心就著手將村里發生的故事與傳統演繹方式結合。“聽他一句真誠勸,讓出田地全村歡。公路修通設施全,旅游興旺客不斷……”這是《走文旅路開幸福花》節目中的歌詞。每一句,都激起了村民共鳴。
伍家鄉南灣、靈寶兩個農業村納入“南靈片區文化旅游特色小鎮”項目規劃。在不動“一山一水”的前提下,將從公路等基礎設施開始推進。修路免不了征遷,部分村民有抵觸情緒。為幫助村民轉變思想,村里請來老師,以村民“張三嬸”因顧及自己的草莓田不支持修路,還與周圍鄰居發生矛盾,到看到文化旅游前景同意修路的故事,譜寫了一段漁鼓歌詞。
“這一說一唱,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嘛!太接地氣了。哪個愿意成‘張三嬸’喲。”今年2月,該節目在村民中演出,7組村民龔朝金感慨地說。龔朝金的田地剛做完征遷測量,聽到表演中生態發展的意義和愿景后,當即表態將積極支持工作。
“傳統的東西要傳承,創新才能讓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34歲的隊員彭艷艷說。一次在家中練習時,彭艷艷驚喜地發現,母親袁桂蘭也熟悉漁鼓節拍。原來,數十年前,袁桂蘭也是農村漁鼓隊的一員,看著女兒能傳承這門藝術,老人十分欣慰。彭艷艷表示,只要隊伍需要,自己會一直唱下去。
楊祥龍告訴記者,漁鼓隊從成立至今,村里陸續有20名女性參加培訓,目前固定的演出隊伍為1男9女,雖然是義務演出,但大家積極性特別高,收到的社會效果也很好。
伍家鄉文體中心負責人唐鑫表示,該鄉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責任和義務將傳統文藝表演方式傳承下去。靈寶村漁鼓隊既傳承了傳統藝術形式,又講述了新時期的農民故事,鄉里會進一步對漁鼓隊予以扶持。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