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究竟如何才是“行路”?是坐著飛機不遠萬里,到某個地方看一看風景嗎?是在某一個地方,接觸一下當地人,再生活一段時間嗎?是在書中了解到某一個地方,之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和判斷嗎?恐怕都是對的。
之所以都是對的,因為需求本身沒有對錯,換言之,適合需求的就是對的。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研學游?命題可以換成我們想在研學游中讓孩子獲得什么,或者說孩子的父母想在研學游中,讓孩子獲得什么。
所以出發點是孩子的獲得。
孩子,最終的目標是成人,筆者參鑒《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說一些自己的淺見。
先說說基于“文化基礎”的思考。研學活動的地點應具備獨特的地域文化,學生能在活動的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并在活動中有創造的可能。例如,北京研學游,活動內容是了解京劇臉譜——畫京劇臉譜——為自己設計并制作臉譜形象。在活動中可提供筆記本,幫助學生搜集臉譜形象和寓意。
再說說基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思考。研學游是學生融入大群體的活動,這樣的活動有鍛煉學生自主能力的絕對優勢。
這種自主包括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活動前:對活動地點的自主了解,并在了解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以及自己認為的地域特色;針對自己了解和喜歡的內容,初步設計活動路線,活動的作息時間,制作研學文化衫方便辨識隊友,甚至是人員的分工,比如照相錄像等。
活動中:每天整理內務,根據天氣情況自行選擇合適的衣服;適當參與勞動,在合作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或生活質量,比如參與做飯或者參與室內掃除。
活動后:對自己的整體活動進行評價和反思,并在交流中獲取經驗;整理各自的活動資料,制作游學攻略手冊,為相同愛好的人提供參考和方便。
隨團老師應根據學員們的情況,及時捕捉和拍攝有意義的鏡頭、影像,并在活動結束后制作成紀錄片,讓學生再次從第三視角觀察研學過程,反思并提高自己。
因話題涉及多種專業和領域,且筆者關于組織游學和游學管理的經驗亦不足,以上權屬紙上談兵,僅個人拙見,言語不當之處,大方之家勿怪。
作者系北京黃城根小學教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