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這里竟珍藏著《四庫全書》零本
7月5日,記者來到四川師范大學圖書館。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在全省高校圖書館中,川師大圖書館堪稱古籍收藏的一個重鎮。據館長曹成建介紹,圖書館館藏古籍共有11萬余冊,在省屬高校中位居第一,包括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以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為收藏重點和特色。
記者走進恒溫恒濕的書庫里,只見泛黃的書卷整齊地放在單獨上鎖的書柜里,其中不乏《太和正音譜》手抄本、清乾隆內府寫南三閣《四庫全書》零本等珍貴的孤本。
《通鑒紀事本末》 看點
《資治通鑒》的指南讀物,開創了以“事件”為中心的史書寫法,歷經760余年保存完好。
相較于一般的線裝書,一本約30厘米長、20厘米寬的大開本引起了記者關注,書根處印有“宋寶祐本通鑒紀事本末”字樣。這本古籍正是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印刻的《通鑒紀事本末》。
“它可以說是《資治通鑒》的指南讀物,書中內容都來自《資治通鑒》,由南宋史學家袁樞編撰。”川師大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成蔭介紹,《資治通鑒》部頭很大,時間跨度超過千年,全書共有300多萬字,對于普通的讀者來說,實在難以下手。“《通鑒紀事本末》將其濃縮,并且首次采用以事件為中心的記述方法,開創了‘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對后世史書影響很大。”成蔭說,全書概括提煉了239件事件,每一個事件各立標題,詳細講述事件的背景、發生、發展、結果等,按照歷史年代順序進行抄錄。“普通讀者可以看到事件的梗概,也可以閱讀原文,而且這樣把復雜的歷史現象簡單化,也增強了歷史著作的表現力。”
成蔭介紹,這部《通鑒紀事本末》是宋刻本,年代很早,且為全本,共有42卷,從文物性上判斷,在古籍中屬于價值頗高的珍本。它雖經歷了760余年歲月,但仍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并無褪色,也沒有蟲蛀現象,實屬難得。“從書頁上的痕跡及其他相關信息,能夠判斷后人在元代和明代都對其進行過修補,不過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保存條件應該一直都很好,進入川師大圖書館收藏后,就更好地被保存起來了。”成蔭說,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在書庫建筑、溫度與濕度、空氣凈化與通風、照明與防紫外線、消防與安防以及防蟲防鼠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以更好地保存古籍。
珍寶
《太和正音譜》 看點
現存最早的北雜劇曲譜,全國僅存的明代手抄孤本,分為上下部,上部存放在國家圖書館。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一首《天凈沙·秋思》已成千古名篇。
作為戲劇大家,馬致遠作品頗多,想了解更多,《太和正音譜》就是一個好選擇。
《太和正音譜》由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所作,寫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這位多才多藝的皇子,在仕途遭遇不順時,愛好結交文人雅士,在戲曲等方面頗有研究,因此他所著的這本書,不僅是早期元曲雜劇重要理論著作,也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囊括了元初至明初的元曲整個歷史時期的大部精華。
成蔭介紹,川師大圖書館館藏為錢榖手抄本,這也是全國僅存孤本,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存放于國家圖書館,里面主要是記載戲劇理論、戲劇作者等,下部則全部是戲曲曲牌,共收錄了300多支曲牌。明代錢榖,本就是一名畫家、書法家,這本抄本字跡娟秀、結構工整,標明正襯。“可以明顯看出抄寫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藝術價值遠超一般的抄本。”成蔭說。
珍寶
《四庫全書》 看點
太平天國年間流落民間,上世紀60年代川師大圖書館館員在上海書店購得。
2016年,川師大圖書館有19部古籍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18部都是清乾隆內府寫南三閣《四庫全書》零本(零本即不完整的有缺失的叢書),包括《古史》《后漢書》《唐書》《江南通志》等。
清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由3800多人歷時13年才抄寫完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部叢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成書時共有7部,分別藏于“南三閣”和“北四閣”。川師大圖書館館藏的抄本,都是來自“南三閣”中的杭州西湖的文瀾閣。
“這18部古籍,雖然都不完整,但今天能夠完好地保存在這里,已是十分珍貴難得。”曹成建說。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南三閣均遭受破壞,《四庫全書》被毀或大量流失到民間。后來,不少文化名人想盡辦法搜集搶救,但仍有大量書籍散落。曹成建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川師大圖書館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專門拿出資金,派出人員,四處奔波購買古籍,這些《四庫全書》零本,就是館員們1960年在上海古籍書店購得的。“那時,館員們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古籍市場和書店購買了數以千計的古籍。”
記者看到,在館藏《四庫全書》的首頁上,有十分清晰的乾隆印璽“古稀天子之寶”。據悉,這是乾隆晚年,70歲時才刻的,這枚印璽如今藏于故宮博物院,是乾隆用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