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大片不斷,不少熱播的電影選用了3D技術。華麗的畫面、極具沖擊感的體驗,讓不少人趨之若鶩,不過很多觀眾卻發現看了一兩個鐘頭的電影后,出現了眼痛、頭暈的癥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本期生活實驗室欄目說說3D電影那些事兒。
案例:電影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記者注意到,臨近歲末,不少大片熱映。在其中一家影院熱映的12部電影中,有7部為3D電影,占據了熱映電影的一半以上。和傳統放映形式的電影相比,3D電影從觀影感受上看,更具有立體效果,也容易將觀眾帶入情境。不過,對于這種形式,不少觀眾卻并不買賬。
讀者孫女士說,有一次她帶著孩子一起去看一部3D動畫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孩子就坐不住了,一個勁兒說眼睛難受,孫女士也覺得眼睛有些發脹。“開始還戴著電影院給配的那種3D眼鏡,到最后,干脆把眼鏡摘了直接看。”盡管摘掉了眼鏡后看到的電影畫面模糊一團,但是孫女士卻覺得眼睛舒服了。
探因:為啥看3D電影會頭暈?
其實在電影史上,3D電影經歷過三次高潮,最早的一次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雖然3D電影發展時間不短,但是卻沒有取代傳統的電影。據果殼網引述一項國外的權威研究結果顯示,這項花費了8年研究時間的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觀眾完全適應3D眼鏡,多達三分之二的觀眾會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適,有7%的被調查者稱自己出現了劇烈的頭痛癥狀。
那么為什么會有觀眾在看3D電影時出現不適的癥狀?對眾多眼鏡一族來說,眼鏡上面再架一副3D眼鏡的感受,更是難以言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情況?
據了解,人體視覺系統有著復雜的結構,每只眼睛都有其獨特的視野,并且通過心理和生理兩方面來獲取圖像間的細微差異,產生深度感知。其中心理方面的因素包括透視、遮擋關系、大氣透視、陰影、紋理和視尺寸。生理方面的因素包括雙目視差、運動視差、自適應調節和融合現象。
在人們觀看3D電影時,視線在遠、近物體之間的變換會導致眼球轉向運動、瞳孔大小變化和晶狀體變形,視覺輻輳發生調節沖突。換句話說,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眼球的轉向運動是隨著屏幕所放映的電影中物體產生的視差發生變化的,由此來感知物體的距離,但是眼球自我適應調節的距離依然是從座位到屏幕的固定距離,這就導致了眼睛出現不適感。
目前市面上主流3D影片制作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實機拍攝,使用兩臺3D相機拍攝,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真3D”;另一種是通過數字技術對2D影像進行后期處理,這種就被稱為2D轉3D,也就是不少人所說的“偽3D”。事實上,將制作精良的2D電影粗暴地轉成3D反而會降低影片質量。動作片里有許多快速切換的鏡頭,導致觀眾根本沒時間體驗三維世界,而在這種情況下,眼睛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就更容易出現頭疼惡心的癥狀。
《美國科學院院刊》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觀看3D電影的觀眾常常會報告各種視覺疲勞的癥狀,例如眼睛疼痛、頭痛、重影、聚焦困難、惡心等。3D轉換還會讓畫面變暗,圖像銳度降低。尤其是亮度,3D電影的觀影效果會因為亮度不足而大打折扣。
建議:有眼疾的觀眾還是少看3D電影
對于健康的人來說,看3D電影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頭暈也不會損害人體健康,絕大部分觀眾在事后經過短暫的休息就能恢復。
對于患有青光眼、斜視、嚴重散光等眼部疾患的病人以及高血壓、心臟病等病人,不宜觀看3D電影。3D電影聲光效果強烈,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壓升高,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
另外,散光病人因光線不能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物像,斜視病人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都不宜觀看3D電影。如果您在看3D電影的過程暈得厲害,建議觀看一定時間后,取下眼鏡休息一下,再繼續觀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