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支線飛機ARJ21進程表
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 (記者郭淼 劉濤)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商飛公司“ARJ21-700”新支線飛機“104”架機在北美圓滿完成自然結冰試驗試飛后,預計將于今天中午,返回中航工業試飛中心。這也是中國首款自主研制的渦扇噴氣支線客機,首次飛越國門開展特殊氣象環境下的試驗試飛。
整個過程,“104”架機飛越了亞、歐、美三個大洲,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完成了北半球自東向西、總航程3萬公里的環球飛行,沿途共經停10個國家的18個機場,期間經受住了暴風雪、吹雪、大側風和風切變等各種惡劣氣象環境的考驗。
3月15日上午9時13分許,ARJ21-700新支線飛機104架機從閻良機場騰空而起,遠赴加拿大進行自然結冰試飛,這是中國自主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渦扇支線客機首次飛出國門開展科研試飛。
飛機自然結冰試飛,是所有民航飛機要想拿到運營許可證而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也是美國聯邦航空局(FAA)進行現場目擊的重要試飛科目之一。自然結冰是影響秋冬季飛行運營安全的重要“殺手”。尤其是在成都地區,如果飛機不具備可靠的防冰能力將有接近6個月的時間無法在此地區進行運營。《航空知識雜志》副主編王亞楠表示,通過對航空公司以往的事故進行分析,飛機結冰尤其是機翼和發動機部件結冰會造成不可想象的飛行安全威脅。
王亞楠:現在所有民用飛機必須要做結冰試驗,結冰之后飛機的外形就發生了改變,這樣飛機的氣動特性就發生了變化,換句話說,就是飛機不好飛了,就沒升力了,那飛機就會像鐵塊一樣的從空中往下掉,所以所有的新飛機必須要經過自然結冰試驗這樣的考核。
那么,飛機自然結冰試飛,到底怎么試?都有哪些要求?對此,王亞楠說:自然結冰試驗,就像一場追著風險在飛的“游戲”。
王亞楠:這個科目要求的很有意思,就是飛機首先要找到冷濕云團,然后在飛機無防護的位置要保證結冰的厚度超過2英寸,然后在這個條件下,飛行員做一些機動動作,比如大坡度的轉彎,左右快速的滾轉,就是要看這種結冰情況下能不能做大角度的機動。
對于這場“危險的游戲”的成功收尾,做為ARJ21-700的副總設計師,趙克良長舒了一口氣。為拿下自然結冰試驗,這個陜西漢子整整花費了4年時間。
趙克良:自然結冰為什么難呢?因為是靠天吃飯,要等這個自然條件,所以我們做了這么多年,這回終于我們是把這個自然結冰試驗完成了,因為它是取證非常重要的一環。
據了解,ARJ21-700自然結冰試飛是我國第一次嚴格按照國際要求對飛機進行全面、系統的適航取證試飛。我們這里也有一組數據:對于自然結冰試驗,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ERJ190飛機用了7天的時間,波音777飛機用了17個月的時間,而ARJ21-700飛機,卻整整花費了4年時間。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增加了ARJ21-700飛機自然結冰試飛的周期?《航空知識雜志副主編》王亞楠分析認為:ARJ21-700適航取證試飛步伐緩慢與我國目前氣象預報的局限不無關系。
王亞楠:ARJ21-700四次赴烏魯木齊,因為當時烏魯木齊的天氣認為是適合做自然結冰試驗的。但是面向試飛的天氣預報技術我們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所以沒辦法把握氣象變化,所以都沒有找到理想的試驗環境,換句話說,用了這么久沒有完成試驗任務。我們的氣象技術是面向防災減災,航空氣象技術我們缺乏經驗。
今年是ARJ21-700適航取證試飛的“收官之年”。參照國外同類試驗的經驗做法,ARJ21-700自然結冰試飛科目,移師加拿大五大湖地區進行。不過,王亞楠透露,起初的試驗并不順利。
王亞楠:這么多天探索中,飛行員一做機動,冰就掉了,所以等于不滿足大綱的試飛要求,好多次試飛都失敗了,被視為無效,所以當時所有人都很急,包括飛行員和技術人員。
對于,試飛最后的成功,王亞楠用了一句話來形容: 8天的徘徊,5分鐘的收官。
王亞楠:4月8日試飛最后一天,當時大家心里沒譜,當時加拿大的氣象專家說今天的試飛成功率是25%,也就是你有四分之一的概率能找到云團,結果上去之后,還是那個狀態,最后油料已經不多,接近返航的時候,飛行員發現了合適的云團,飛行員決定進去看看,這個時候機動油料還有5分鐘,結果就在這5分鐘里,發現這個云團非常理想,結冰非常牢固,帶著這個達標的冰層,飛行員迅速的行云流水的做完了所有科目。
ARJ21副總設計師趙克良說,隨著最后這個和天氣相關科目自然結冰試飛的結束,ARJ21-700未來所剩的科目將會在6月前一一迎刃而解。不過趙克良坦言,走向市場后的ARJ21-700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
趙克良:在這架飛機剛剛立項之初,市場上同等的支線飛機還是比較少的,只有170,但是經過了這十年的發展,其他的國家也都看到了這個市場非常大,所以這架飛機一旦投入市場我們會面臨比當初立項時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