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身處“一帶一路”的核心,陜西自貿區一年來的“加減乘除”
無路難,開路更難!時至今日,陜西自貿區掛牌成立一周年。
作為第三批自貿區中的一員,它和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自貿區共同勾勒了“以1+3+7自貿區為骨架、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區域開放”新格局。一年來,在第三批自貿區“七子”中,陜西以“開放”倒逼“改革”,既完成了國家規定動作,又完成自選動作: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微信辦照引來總理點贊。
可以說,“一年級”讀完,陜西自貿區取得了較好的“期末考”成績:截至2018年2月底,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4218戶,新增注冊資本3397.09億元人民幣,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295家。從注冊企業來看,暫排“七子”中的第四,約為榜首遼寧自貿區(新增注冊市場主體24829戶)的41%:
身處“一帶一路”核心區,以自貿試驗區為棋眼,在開放發展大棋局中沉穩落子,奮力追趕超越,這一年,陜西這個內陸省到底走過了怎樣的一條“向外”的路,有哪些曲折坎坷,又做了哪些“加減乘除”的運算來完成“升學考”?
加:企業+、海外+,順勢打造“三個經濟”
在“七子”中,陜西自貿區地處“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域,站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交角,是歷史與時代的交集,如何利用這個紅利?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多次提到,“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三個經濟”順勢而起。
自貿區辦得如何,企業落戶是最好的“投票器”。據公開報道,截至2018年3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4811戶(占自貿試驗區揭牌前市場主體總數25558戶的58%),其中企業數12420戶(含外資企業164戶),新增注冊資本3478.05億元(含外資企業注冊資本9.56億美元),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306家。同時,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企業數,占該區域揭牌前企業總數(25558戶)的42.5%,且新增企業平均注冊資本額,位居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的第二位。
而這種“加法運算”的結果,也給陜西創造了多個“海外+”。
2017年,陜西引進內資790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9%和17.6%;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7.4%,其中出口同比增長58.8%,增速位居全國第二位、西部第一位。西咸新區空港新城還開通了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洲際全貨運航線,生鮮類產品、半導體電子產品、醫藥制品、設備零配件等頻繁往來西安與歐洲、美洲之間。
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表示,陜西要乘勝而上,繼續發揮好自貿區的作用,“關鍵要做出特色、高標準、嚴要求。依托大西安、帶領大關中,依托大陸橋,走向大歐亞。把西安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國中心和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讓自貿區擔負起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物流商貿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旅游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的重任。”
減:簡政放權 降低企業時間成本
微信掃描二維碼,上傳身份證、照片等就能遠程辦營業執照。2017年7月10日,李克強總理考察陜西自貿區楊凌示范區片區,在綜合服務大廳,稱贊這項改革讓群眾不跑腿就能辦事。
一年來,陜西自貿區繼續深化放管服,推行“多證合一、多項聯辦”行政審批聯辦機制,去年以來,陜西下放(委托)了213項省級管理事權自貿試驗區辦理;企業工商登記注冊實現“一口受理、并聯審批”和全程電子化,辦結時限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內。
楊凌片區將45項涉農林項目納入聯辦平臺,實現“七證合一、53項聯辦”。“微信辦照”等工商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在陜西全省推廣;西安高新區目前可以做到下海關通關時間達到2小時以內,通關時效提升近95%,為企業減輕資金占壓近600萬元人民幣。
對此,上海立信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評價說,“前兩批自貿試驗區在改革理念上引領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即加快推進制度創新,不斷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成效顯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和‘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開放,使第三批自貿區的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提高,促進了當地的外貿發展和產業集聚。”
乘:川陜渝競合 共筑向西開放新樞紐
在第三批7家自貿試驗區中,位于西部的就有三家。四川、陜西、重慶,兩兩接壤的西部三省市,共同承擔起了“向西開放”的重要任務。
隨著西成高鐵的開通,川陜不再“背對背擁抱”,漸漸開始競合為“西三角”經濟圈。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已經開始關注“西三角”帶來的新商機。據媒體公開報道:在全國GDP平均增速6.9%的背景下,“西三角”三市GDP增速較快。而在這個區域內,擁有三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十幾所國家級科研基地、10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電子通訊等領域擁有強大優勢。陜西省宏觀經濟學會會長趙銳認為:西成高鐵與成都、重慶空港、水港的連接,未來的“西三角”城市群必將迎來產業融合的大潮。
而談到自貿區之間的具體合作,陜西自貿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翟北秦說:“大戰略離不開小切口。實際工作中,我們以設立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等方式,加強對外貿易投資合作;在產能合作上,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生產基地。”
既是已有先例,而且迫在使命,西部三地自貿區之間勢必競合,“乘積”為向西開放的新樞紐。
除:破除西部柵欄 引流資金、人才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看廣東、看深圳,后三十年看陜西,看西安。”張寶通說,但他坦言,過陜西開放度不高,和東部沿海省份存在一定差距。
這種差距,具體到陜西自貿區,集中體現在金融和人才兩個方面。兵馬未動,金融是先行的“糧草”。專家認為,陜西自貿區主要面臨金融人才資源、新金融產業發展、金融服務能力等方面的挑戰。
陜西自貿區自設立以來,對金融人才的重視和引進毫不懈怠,雖然各片區均出臺相關新政策。”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金融投資研究所專家高云艷說。據了解,目前陜西自貿區片區出臺的金融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質獎勵、稅收優惠、落戶及子女入學等方面,“取消了對自貿試驗區內保險支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的事前審批,由省級保監機構實施備案管理”試點經驗等。但是比對金融發達地區,政策的吸引力還不夠。比如,上海自貿區為了吸引海外金融人才,提出三類外籍人才可經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申請中國綠卡,享受“準公民待遇”。自去年以來,陜西雖然實行“史上最寬松落戶政策”。然而,具體到對于金融專業的高端人才的引進和補給,政策還不夠“誘人”。
對此,高云艷建議:首先,要對標新金融發展強勁地區,切實加快自貿區新金融形成陜西特色。同時,她認為應該加強陜西金融新形象建設,“用品牌風采吸引金融人才進駐。”談到金融服務能力,高云艷建議對標1+3梯隊自貿區,探索陜西自貿區金融服務能力提升的優化路徑。
300多個日夜的摸爬滾打,陜西已然開路架橋,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樣本”。如何復制、完善、推廣這些經驗,同時不斷改革創新,讓119.95平方公里的“智慧”成為陜西實現追趕超越、加快對外開放的“智能芯片”,是接下來的“課業”,我們拭目以待。(人民日報中央廚房·208坊工作室 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