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再次成為消費者、電商巨頭、品牌、實體店等積極參與的嘉年華。值得注意的是,人們要提防不少商家、平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套路。(見11月2日《北京日報》)
繼“剁手黨”之后,“尾款人”火了。當一個個買家在朋友圈、社交平臺分享自己一不小心付了一堆定金而導致欠了一屁股“尾款”時,一場網購盛典已經拉開大幕。然而,一些人在參與網購狂歡時,其實并未搞懂優惠規則,只能“一臉懵地付定金,一臉懵地付尾款,一臉懵地過完了雙11”。
雙11在發展,消費品和物流體驗在進步,商家“花式”優惠條件和規則也在變化。說起優惠規則,不少人認為其復雜程度有增無減,購物“快樂并痛著”。比如,同樣一盒牙膏,有的商家“20元錢一盒,買一送一”,有的則“29.5元錢一盒,打完六五折后累積消費還可享受滿減優惠”,哪家更劃算?著實傷腦筋。除了商家優惠讓人暈頭轉向,要獲得平臺優惠或參與各種新玩法,更要花一番工夫。
“世上最難走的路,是商家的套路。”有人認為,中國人的雙11盛典想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改的就是“非人性”的優惠規則。一道道復雜“打折題”,連“一出生就恨不得要開始學算術”的中國買家都抓耳撓腮,外國消費者如何能參與其中?雖然雙11自帶流量,規則再復雜也有人參與,但不可否認的是,復雜規則極大地影響了消費體驗,更消弭著因促銷而聞達天下的雙11的初衷。
商業講究體驗度,而體驗度很大程度建立在便捷度基礎上。雙11的初衷其實就是省錢、輕松,這也是其能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當下,有必要注意一個傾向,即不少消費者對復雜的打折規則望而生畏、厭而遠之。有消費者感慨,“想要省錢就得多花時間,沒有白來的優惠”,從而不愿意參與商家精心設計的各種活動。同時,在喧囂的雙11背后,隱藏著無數希望打折但反對套路、不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打折題”上的買家。
目前,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六成。其中,以雙11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既發揮了很大作用,也享受到了巨大紅利。這種背景下,其實很有必要反思雙11可能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要對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通堵點、清理痛點。
在雙11一再創記錄的成交額面前,“打折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但無論如何,消費者的聲音和訴求應當被認真、及時地傾聽,讓“尾款人”更心明眼亮、心甘情愿地掏錢,不該可望而不可即。
毛建國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