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紅飄帶”LED屏靈感來自圍巾,結構設計精細到毫米級
據中國之聲報道,今年國慶,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向北望,有兩條長212米、高16米的飄逸靈動的“紅飄帶”,環繞在天安門廣場兩側。從上空的視角俯瞰,仿佛從廣場伸出的一雙大手,向天安門城樓的方向張開懷抱。無論是對于國慶慶典,還是這些天來到北京的游客來說,這個“紅飄帶”都是這個國慶節最鮮明的地標之一。
“紅飄帶”創意設計團隊向中國之聲透露,正反面各印著中華山水畫和五十六個民族同胞的“紅飄帶”,不僅是廣場上最亮眼的風景之一,也兼具極強的功能性,六塊LED大屏幕嵌套其中,讓現場觀禮的觀眾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慶典氛圍。那么,“紅飄帶”的創意從何而來?從創意到成品,科技和藝術如何巧妙結合?
設計師從自己的圍巾找到靈感
自去年接到廣場設計任務之后,創意設計團隊每天都待在清華美院一個幾十平米的工作室里。直到記者采訪時,工作室的白板上,還掛著前后十幾稿的手繪草圖。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陳洛奇介紹,整個方案前后修改十多輪,但最終帶有曲面弧度的飄帶的創意靈感是從一條圍巾上受到了啟發:“經過十幾輪修訂之后,正好是冬天,那天我正好戴著一條圍巾。我們覺得廣場從整體上看像一個人一樣,天安門廣場像是身軀,國博和人民大會堂像兩個手一樣,大概這種形式。用飄帶,就像人戴上圍巾,可以修飾他的氣場,但又不會過分地改變他的特點是一個突然的靈感的乍現。”
清華美院黨委書記馬賽介紹,紅飄帶的“紅”是嚴格意義的“國旗紅”,突出了喜慶而又莊重的慶典氛圍。作家魏巍曾經寫過著名的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描寫的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紅飄帶”的造型,也是偉大革命精神和初心使命的象征,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設計紅飄帶計算量巨大,燒掉一根內存條
如此龐大的工業設計作品,其實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記者看到了在電腦中展示的飄帶構件樣式,每一條型材圖案不一、打孔不同,像大樹的樹根一般蔓延開來,在電腦編程程序中展現了另一種理性的美。清華大學建筑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任飛介紹,如果不借助參數化的技術手段,想要實現數以萬計、每根都不相同的鋁方管的空間定位、拼接和修正,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事情。由于龐大的計算量,工作站的電腦都曾燒毀了一根內存條:“因為它的面很長很大,為了表現飄逸靈動,這個東西是一個曲線的。曲線是一個復雜的空間曲線,都不規則。最后我們考慮用規則的鋁方管,來拼成不規則的連續的曲面。這個過程很有難度。借助了很多計算機的模擬軟件來做空間定位。”
除了創意和設計,如何讓這樣一個長200多米、高16米的藝術品從圖紙落地還需要解決安全性和施工難度等多個問題。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范寅良介紹,由于廣場無法扎根,如何配重以保證飄帶的安全性?廣場人流的疏散如何兼顧?飄帶中段懸挑的高度和彎曲的弧度等等,這些問題都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最終問題被逐一解決,兩條飄帶甚至足夠抵御十級的大風。
任飛介紹,一般建筑而言,精細到厘米級即可滿足絕大多數的建筑要求,但“紅飄帶”卻已經精細化到了毫米級。由于飄帶體積過大,在安裝過程中是上中下三部分拼接而成的。如果是厘米級,會很容易發現拼接的痕跡,但如今的飄帶幾乎看不到拼接的縫隙。
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范寅良、任續超、尹金向中國之聲透露,整個飄帶由15厘米寬的型材組裝而成,而每根型材上又分布有4個或6個孔,共計315萬個孔的組合才使得飄帶上山水畫的線條細節得以勾勒,甚至五十六個民族人物都能展現出細致入微的笑容。
在15厘米的型材上打四個孔或六個孔,相當于打得孔越多,表現的細節越精細,最后變成每個人的眼睛都是笑瞇瞇的,嘴也是笑的。
馬賽介紹,這樣一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現代化藝術品,也承載了連接六塊直播大屏幕的功能,使得廣場上的每個設計元素得以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并與長安街上的慶典形成互動,成為了一抹引人注目的“中國紅”。
記者:李行健、張聞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