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決勝時刻》《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等多部重量級影片陸續與觀眾見面。許多觀眾在看完這幾部電影后表示,他們在電影院里看到了更有溫度的“主旋律電影”。
所謂更有溫度,何故之有?
《決勝時刻》表現了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國共和談、指揮渡江戰役、新政協大會召開、開國大典等。《我和我的祖國》選取了新中國70年來的7個歷史瞬間,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中國機長》以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為原型,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與119名乘客在萬米高空直面險境的故事;《攀登者》再現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幾部電影通過對人物的著力塑造,以人物關系推動事件發展,以人物情感的走向反映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關聯。觀眾在電影里看到的不再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豐滿的故事。
以《決勝時刻》為例,影片通過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現了毛澤東與子女、與小戰士、與警衛員之間的關系,領袖的情感與普通人的情感更貼近,讓領袖人物變得更加可親。
再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影片以新中國發展歷程中的7個“高光時刻”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為保障開國大典國旗順利升起,負責旗桿修建的林治遠爭分奪秒排除萬難;為確保五星紅旗分秒不差飄揚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濤刻苦訓練不懈怠;喜迎奧運之際,出租車司機將自己視若珍寶的開幕式門票送給了遠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兒……
在電影產業迅速升級、電影市場不斷擴容的今天,“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應當更具有現代性,用當代觀眾更樂于接受的表現方式,傳遞主流價值觀。
不難想象,對于任何一個普通觀眾來說,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學習之后,他們更希望的是在電影院里看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些超級英雄大片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巨大的市場,也正是因為通過塑造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完成了經典的敘事,達成了對符合人類普遍心理需求的價值觀的傳遞。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國慶上映的這四部“主旋律電影”都有故事、有細節、有溫度,在獲得高票房的同時,也贏得了好口碑。可以想見,不遠的將來,這樣的更有溫度的影視創作也將成為“尋常”,中國電影一定會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