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知識焦慮癥”促發了一波教育、學習為主的創業項目,不少人在自己朋友圈看到過的打卡:“精讀英文外刊第十天”、“我已在某App學習了十五天”,就是類似的產品。一般來說,用戶進行無分組的鏈接分享之后,可以免學費或者獲得英文原版書。
但是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于利誘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點名薄荷閱讀、流利閱讀等知名學習類App,處理公告是否會對基于此類模式的產品發展有影響?
大家為什么那么喜歡打卡?
一些人打卡是基于分享學習內容或行為的想法,另一些則是想參加App的活動。
“我打卡的一般都是背單詞的軟件,比如像扇貝、默默等,它會有當天的量,當天的量完成之后,可以自行打卡,打卡后充進去的錢可以返回來。”
在新媒體營銷專家賈敬華看來,對于企業來說,“打卡”是一種獲客及營銷策略:
“從這些學習App的分享情況來看,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純營銷的行為,不是說我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督促用戶去學習,督促用戶每天多背幾個單詞,而是為了自己的營銷而去分享。”
打卡的同時,你想過別人嗎?
當朋友圈被此類分享充滿時,一些用戶覺得自己微信的使用感受也大打折扣,江蘇的李女士說:
“覺得免學費挺好的,但是后期再學習的話,我也希望盡量不要打擾到別人。學這個課程,應該是個人的事情,打卡到朋友圈,有點干擾到別人。”
流利閱讀、火箭單詞等被點名處理
微信安全中心發布的《關于利誘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點名流利說旗下產品流利閱讀、火箭單詞、輕課旗下產品潘多拉英語、薄荷閱讀。
公告稱,近期某些公眾號、App軟件等主體通過以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微信用戶分享其鏈接(包括二維碼圖片等)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朋友圈用戶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部分主體在違規活動被處理后,只是改掉課程介紹頁面中的違規字眼,但仍在業務流程中用各種方式利誘用戶分享朋友圈打卡,有的甚至通過變換域名、新增類似業務等進行惡意對抗、多次違規。賈敬華認為,長遠來看,打卡對產品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對他們的銷售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它的轉化率也不是特別高,因為現在大家的朋友圈經常會出現刷爆的情況,比如說你天天去發打卡的信息,我可能會把你屏蔽掉。也就是說,我下次就再也看不到你的信息了,也就相當于你這一次誘導用戶的分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微信安全中心表示,根據《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微信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帳號文章。誘導分享為非正常營銷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的朋友圈體驗,一經發現,微信團隊將進行處理。比如,對重復多次違規及對抗行為的違規主體,包括但不限于下調每日分享限額、限制使用微信登錄功能接口、永久封禁帳號、域名、IP地址或分享接口。
記者今天嘗試聯系幾家被點名的分享類App,但截至發稿,未能得到回復。但是流利閱讀方面發出通知,表示“利誘”不是初衷也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過朋友圈讓大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微信的處理公告,流利閱讀方面表示“仍在參與打卡返費課程的用戶,無需朋友圈打卡只要完成當日課程,就可以獲得全額獎學金’”。但是對于以此作為主要獲客方式的公司來說,微信的處理公告,是否會影響未來發展?賈敬華:
“現在好多企業做營銷的時候太浮躁,瘋狂復制別人的方法,這就有悖于營銷的本質了,營銷的本質本身就是需要用創新、用創意去打動人,而不是說給用戶增加一些用狂轟濫炸的方式去營銷、擴展用戶,未來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應該考慮一些更能反映產品特質,體現自己產品優勢的方法。”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