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網絡時代后,青年文化主要的建構、展演空間已經轉移到互聯網上,青年網絡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同義詞。虛擬空間給了青年文化更為廣闊的生長天地,年輕人在此依托技術優勢,打造出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和價值觀。但社會主文化仍需對之加以引導,才能保證其健康正向發展。
變革:網絡技術賦予青年三種自由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去看,1978年,中國的下鄉知識青年正在熱切期盼回城,他們的歐美同齡人則已玩上了牛郎星、蘋果等個人電腦。但在網絡通信領域,中國后來居上,30年后(2008年6月)即以2.53億網民數量躍居世界首位,40年后(2018年6月)這一數字更是達到8.02億,并且其中70.8%為10~39歲的青年。
在前網絡時代,青年只能在由父輩掌控一切權力、資源的實體空間中建構自身文化,他們的奇思妙想往往只能寄托給紙團、課桌和墻壁。進入互聯網時代,青年通過學校教育率先習得相關技術,進而在這片虛擬空間中掌握了三種自由:
第一是信息生產與傳播的自由。在缺乏“把關人”的環境里,幾乎任何靈感創意或荒誕念頭都可以迅速萌芽生長。以惡搞亞文化為例,在現實空間中生產惡搞文化,素材、場地、人員、設備都是不菲成本,產品更可能無處推廣發布。然而在互聯網上,素材可以下載,軟件也有多種選擇,注冊視頻網站即可發布成果,于是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是一個工作室了。
第二是“免遭懲處”的自由。一些網絡技術可以導致傳播隱匿化,加大查找源頭的難度。例如在一些論壇中出現的所謂“福利圖”,即利用了圖片代碼尾部加入下載鏈接不影響圖片展示的特點,導致明面上的圖片分享實際成為另類信息交換。又如磁力鏈技術使得個人電腦可以隨時發起文件共享,無需借助中心型服務器就能實現廣泛傳播。在青年網民中盛行的日本動漫、美劇等視頻分享,往往都是依靠此類方式運作。
第三是財富轉移支配的自由。網銀尤其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普及在這方面厥功至偉。通過這些快捷的支付手段,青年可以隨時隨地發起轉賬和打賞來進行購買、捐助或眾籌。當然,網絡支付既有積極的一面(比如使一些小眾cosplay團隊方便地買到服裝道具),也有趨于消極的可能(如一些直播平臺上發生的炫富、包養問題)。技術本身并無功過,青年通過網絡技術創造自己的文化也是時代使然,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被創造出來的文化中是否存在負面因素,又該如何引導管理。
審視:青年網絡文化的“疏離”傾向
在前網絡時代,青年主要從學校和家長那里獲得垂直正向的知識觀念教育。然而當他們得以在網絡中自由沖浪后,就從各種不同的知識源頭獲取其他文化理念,再通過彼此的橫向交流將之推廣。所謂文化疏離,是指青年網絡文化從符號、風格乃至觀念層面與主文化背離的一面;同時對另類文化理念表現出喜愛和認同,甚至樂于花錢消費,“疏離”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在符號風格層面,網絡詞語并非只有《咬文嚼字》雜志收錄的“囧”“吃瓜群眾”“打call”等。而在觀念層面,網絡小說創作中頗為流行“架空歷史”,即將歷史背景架空,這是大部分寫手無力精細還原歷史的無奈之舉,作品因此被認為 “在場景、服裝、化妝上都與真實的歷史情況相去甚遠……將各種不符合歷史邏輯的、任意編排的故事,拼貼成為一連串無意義的情節”。然而,批評之聲沒能阻止一些“架空歷史”小說成為很火的IP,這方面的代表作甚至被改編成連續劇且收獲超高收視率。
筆者以為這就是一個信號:“架空歷史”作品提倡“歷史不妨戲說”,而隨著青年的不斷追捧以及商業資本的扶植推廣,這種風格可能進化為一種極具“疏離”氣息的價值觀。
應對:主文化在理解基礎上加以引導
在筆者看來,在充分認知與理解青年文化時代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其中優質正向內容為己所用,同時完善法律監管并確立技術優勢,才可能對朝向反文化、負文化發展的網絡文化進行有效治理。
時代的發展可能導致一些文化形式的內涵發生改變,游戲就是一個例子。當代青年喜愛《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網絡游戲,原因之一是此類游戲的功能已從單純消磨時間擴展為“社交手段”。“組隊開黑”“服飾更換”等技術導致青年難以拒絕同齡人邀請而“入坑”,同時圍繞游戲還發展出道具交易、手辦文創、同人小說、線下交友等形式的附屬活動。游戲對不少青年來說可能已經成為“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因此試圖減少他們在這方面的投入不能簡單使用禁止、懲罰等手段。
在認知的基礎上,可以青年感興趣的亞文化形式來傳達主文化理念并實施價值觀引導。例如共青團中央于2017年1月在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bilibili.com)開設了頻道,自稱“團團”并以動漫等二次元愛好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送內容的做派,讓B站會員大為驚喜并集體送上關注和支持。以短視頻為主要內容的抖音App,今年也先后迎來了新華社、教育部等機構的入駐。很多官方機構敏銳發現,隨著光纖寬帶的普及,青年已經更喜歡以視頻而非凝固不動的圖文來表達自己。
筆者認為,主文化在任何時期都有必要對青年亞文化保持足夠強力的關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并與時俱進地更新細化,通過實名認證等方式壓縮違法空間,借助AI等技術提升管理效率,相信能在未來為青年網絡文化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環境,也有利于自身與青年亞文化開展持續溝通并相互促進。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