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陽嘉三年,農歷十一月十一日。
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是位于都城洛陽的那件奇怪的機器突然發出了異動。只見機器上朝向西北方向的銅球落了下來,掉入了下面用銅打造的蟾蜍口中。當時身處洛陽的人們并沒有感覺到絲毫的異常,便紛紛責怪起這臺機器無用。
但是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地區)的驛者快馬加鞭來到京師洛陽,呈報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隴西正好位于洛陽的西北方向,一時之間,洛陽城中無不震動,人們奔走相告,并稱那臺機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以上,就是《后漢書·張衡列傳》中,對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記載。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已經發明出了可以準確檢測地震的儀器。相較于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在1856年制造的西方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對于張衡和他所制作的候風地動儀,想必國人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早在中學時期,人們就在歷史教材上學習瞻仰了這段故事,并為古人的智慧自豪不已。
東漢時期,地震頻繁多發。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所帶來的后果必然是慘痛的,當時地震的范圍有的擴大到幾十個郡,地裂山崩之間,不僅江河泛濫、房屋倒塌,更是死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張衡身處于那個時代,親眼目睹了地震給人們留下的創傷。于是,他潛心研究數年,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臺地動儀。據史料記載,地動儀上有八個方位,且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后漢書·張衡列傳》中原文的記載如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失傳已久,質疑不斷
張衡的這臺候風地動儀之所以在東漢能夠引起上下矚目,也是因為其檢測出了陽嘉三年的隴西地震。彼時東漢京師洛陽與隴西相隔一千多里,地動儀竟測出了那場地震,于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
也許是因為這臺候風地動儀,在當時看來的確太“神乎其神”了,所以這段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到了現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而這臺儀器,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只是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時過境遷之后,候風地動儀的原物早已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據傳是毀于戰火之中。留給后人的,只有《后漢書》中那短短196字的記載,其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在沒有任何實物的佐證之下,“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越來越受到質疑。所以,如果能夠復原出張衡所造的候風地動儀,并且可以印證其確如歷史記載的那番準確檢測地震,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探索。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