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0余個國際組織以及眾多教育機構、企業的代表,其中包括數十位部長、副部長和大使——近日,由我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在京舉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吸引了世界目光。
什么議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探討?那就是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教育。
大會通過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識》寫道:各國要制定相應政策,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和學習系統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促進全民享有公平、有質量、適合每個人的終身學習機會。
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
清華大學研發的智能學習助手“小木”已經上線。它是你的學伴、你的老師,你的監督者和鼓勵者。它的出現,是要解決慕課學習缺乏有效師生溝通的難題。
當學習者選擇一門課程的時候,“小木”會提示是否需要制定學習計劃,在不同學習階段做不同的提示,在課程結束后,它還可以貼心地根據學習者的喜好,為其推薦一些課程和論文。目前,“小木”已在學堂在線175門課程上部署,服務學習者近萬人次。
“如今,知識的獲取和傳授方式已經發生重要變化,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推動著智能學伴、虛擬教師等新型教師形態的產生。”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說。
“我們努力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更多實踐空間。智能教育將會發展成什么形態、需要具備什么技術條件、應當如何組織運作?實踐應用,是對這些問題的最好回答。”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中國支持科研機構、企業、學校加強合作,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我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建設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環境下教師教學診斷和精準教研的能力。我們在寧夏建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并將在2020年底前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優先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引領智能時代教育變革。”
中國正努力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更多實踐空間,為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供高水平教師隊伍支撐,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創新支持。
共建公平優質的現代化教育
從2018年起,北京市東城區就開始了小學人工智能教學指導用書及其相關教學資源的編寫,并設立六所實驗校,開展相關教學實踐和研究,今年9月起,北京市東城區將實現人工智能課在小學的全面覆蓋;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構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2018年成立了全國基礎教育階段首個人工智能實驗班,并與澳門培正中學、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倡導在每年的10月組織開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動,初步構建起“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圈。
“要培養智能時代的合格公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從娃娃抓起,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鐘登華強調。
當然,智能技術應當成為解決教育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方法,而不應該讓智能教育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亞·賈尼尼所說,目前,全世界還有2億多兒童難以獲得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要更好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的變革性作用。
位于北京的方莊教育集群負責對口支援青海省玉樹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工作。它向玉樹州捐贈了兩套智能雙師互動大屏及系統,使玉樹與方莊教育集群優秀教師實現音頻、視頻互動教學,優質課程資源線上共享,打造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高效智慧教學模式,從而全面提升玉樹州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和師生信息化素養。
大會閉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表示,中國愿意進一步密切與教科文組織和廣大會員國合作,攜手共建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現代化教育,為全面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