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按】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在十八洞村,總書記還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今天,小組推薦大家閱讀201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重要專欄“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發表的文章《總書記帶領我們“精準脫貧”》。
中午時分,十八洞村“巧媳婦”農家樂又熱鬧起來。
這個農家樂是村民施成富的老宅,以前“雨天在屋里還要打把傘”,如今早已修葺一新。門前空地對著山谷,視野開闊。空地上搭著涼棚、掛著燈籠,十來張小桌前坐滿游客。“最多時一天有200多人。”施成富喜上眉梢。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正是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召開了座談會,“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4年多過去,記者來到十八洞村,實地探訪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說“你是大姐”
“該怎么稱呼你?”石爬專老人問。
“這是總書記。”村委會主任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
說起當時場景,石爬專老人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先走進位于村口的石爬專老人的家。
“那天來了好多人,我也不曉得來的哪個,家里那時也沒有電視。沒想到來的是總書記!”石爬專老人回憶,總書記問,這是不是你屋?我講是的。總書記問,可不可以進屋坐坐?我高興得趕緊拉著他的手往屋里走。
“進屋后,總書記看了糧倉,問我糧食夠不夠吃?種不種果樹?養不養豬?他還走到豬欄邊,看我養的豬肥不肥。”石爬專老人說。
年近七旬,講起4年多前的細節,老人記憶十分清晰。在堂屋最顯眼的地方,掛著習近平總書記和大家圍坐交談的照片。“感謝我們的總書記!那會兒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節能燈。現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
老人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去年賣臘肉收入5000元,村里的獼猴桃產業分紅2000元,低保收入有近千元。“總書記來我家后,不少游客都會到這里看看,我家里賣些苗族文化的書籍和一些土特產,去年也有8000元收入呢!”
現在,家里有了電視機,每天打開電視,她先看看有沒有總書記的報道。村里這些年的變化,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春節前,她請回村的大學生給總書記寫了一封信:“村里的日子越來越好了,鄉親們的笑臉更多了。這些年我們吃得好住得好,大家都盼望您再回村里看看……”
總書記讓我娶上“巧媳婦”
“總書記比我高出一個頭。”在“巧媳婦”農家樂,81歲的施成富和老伴龍德成激動地向游客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們家的情景。
“那天總書記來,看得特別細。”施成富回憶,“他翻開鋪蓋,拍了拍被子;打開米缸,看看里面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倉,聽聲音是不是滿的;還特意看了廚房和廁所。”
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習近平總書記同聚攏來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話發展。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
施成富的小兒子施全友當時正在外打工,那天下班后,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到了自己家里,非常激動,連夜登上了回家的火車。
“感覺家鄉發展的機會到了!”施全友說。經過籌劃,他開起了十八洞村第一個農家樂——“巧媳婦”,地道的農家飯,價廉味美,幾乎天天都有游客上門。
在“巧媳婦”帶動下,如今,十八洞村已有9家農家樂,去年接待游客超過26萬人次。
那天在座談中,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除了貧困,村里光棍漢多,娶不上媳婦。總書記勉勵大家,要加油干,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一席話,聽得大伙兒都笑了。
2015年元旦,日子好起來的施全友,真的娶回了重慶姑娘孔銘英。“總書記讓我娶上了‘巧媳婦’!”施全友說。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又專門詢問了十八洞村大齡青年“脫單”問題。
“這些年,村里已有20多對新人喜結連理,喜事一件接著一件。”十八洞村老支書楊五玉說。
總書記要求脫貧經驗“可復制、可推廣”
“就是在這里,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在施成富家門口,時任十八洞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施金通和大家搬來桌椅,還原當時的畫面。
回憶起那天給總書記當“向導”的場景,施金通仍激動不已。“那天中午還下著大雨,我們都非常著急,擔心會有什么變化。”施金通說,下午3點多,雨停了,太陽出來了。4點剛過,習近平總書記滿面笑容,健步走下車。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大家了!”頓時,聚到寨口的村民爆發出熱烈掌聲。
“總書記提了十六個字的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施金通說,總書記的話說在點上,我們理解,關鍵是“精準”二字。村里決定,先從精準識別開始,這在當時還沒有先例。
“戶主申請,群眾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十八洞村摸索出精準識別貧困戶的“七步法”。
“家里有拿工資的不評,在城里買了商品房的不評,在村里修了三層以上樓房的不評……”——十八洞村總結出篩選貧困戶的“九不評”。
“七步法、九不評”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542人,家家戶戶都服氣。這也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經驗。
“總書記在我們這里提出‘精準扶貧’思想,他鼓勵我們探索,要求脫貧經驗‘可復制、可推廣’,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花垣縣委書記羅明說,“我們必須拿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脫貧成果,做到真脫貧、脫真貧,這樣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
總書記不讓“搞特殊化”
“總書記在座談時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羅明說,“總書記講得非常實,在教我們怎么做工作,讓我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為了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村里琢磨了3個多月。”施金通指著環繞村寨的大山說,抬頭是山,低頭是溝,人均耕地0.83畝,種什么?在哪里種?縣里村里頗費思量,不約而同想到了當地特產——獼猴桃。
遠赴武漢拜訪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引來先進的獼猴桃種植技術;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在十八洞村之外的道二鄉流轉土地1000畝,邀請縣里苗漢子專業合作社與十八洞村共建獼猴桃基地。
“最難的還是資金問題。”羅明說,“找上級財政也能獲得支持,但總書記專門叮囑我們,不能因為他來過了就搞特殊化。”
市場的問題就用市場的辦法解決。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一個妙招:扶貧款不直接發給貧困戶,而是集中起來,參股苗漢子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每年都有分紅。這樣既解決了合作社的資金問題,也保證了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提高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率。
“已有公司找上門,簽了銷售合同。獼猴桃3年掛果, 2018年進入盛果期,每畝產量大約5000斤,按每斤5元的保底價計算,凈利潤可達2萬元,分紅到人頭,每人每年最多可拿1萬元。”施金通越說越興奮。
除了獼猴桃,十八洞村還有黃牛養殖、鄉村旅游、勞務經濟和苗繡等產業,這些都為整村脫貧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村里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
2016年11月,十八洞村向鎮里遞交了退出貧困村申請書。2017年2月,湖南省扶貧辦宣布十八洞村脫貧摘帽。
總書記鼓勵我們“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總書記那天的重要講話,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就是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時任縣委派駐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感慨,“這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上了!”
“總書記太熟悉基層情況了,一下就抓住了關鍵。”龍秀林說,“剛駐村那會兒,有村民直接問扶貧工作隊,你們準備給我們發多少錢?說實話,十八洞村要脫貧,最缺的不是錢,而是從根本上改變‘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
如何激發內生動力?長期在宣傳部門工作的龍秀林還真有一套。他和工作隊同志琢磨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對全村16周歲以上的村民,從支持公益事業、遵紀守法、家庭美德等6個方面進行公開投票,按得分多少評出不同星級,對星級較高的村民給予表彰。
“更重要的是面子問題,星級低了,面子上掛不住。這樣大家就會你追我趕,誰也不希望落后。”村里的退休教師楊東仕告訴記者。
幾年前,村里電網改造,電線桿要立在一戶村民的田里,他堅決反對。那次評選,這位村民因不熱心村里公益,只得了60多分。兩星級農戶的標牌掛在門上,他很不自在。從那以后,他幾乎換了個人,不僅積極參與村里各項公益事務,幫著村支兩委開展工作,還主動為游客當起了免費導游。
“如今,對于村里的公益事業,斤斤計較的少了,主動參與的多了,大家的精氣神全提起來了。”龍秀林說,村頭“農家書屋”里,《冬桃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科學養羊》等書籍成了搶手貨,沒有人再拿著扶貧款去賭博或買酒喝了。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也回來了。”村民們打心眼里感謝總書記,他們說,是總書記讓十八洞村徹底變了!
作者:汪曉東 張煒 顏珂 趙丹彤
原標題:總書記帶領我們“精準脫貧”
編輯: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