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與全局的高度,謀劃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科技領域是最應該不斷改革的領域。”科技領域應該怎樣改革?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長期以來,由于沒有健全有效的機制,我國的科技成果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特別強調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要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由科技實力的提升帶動經濟實力的提升,最終實現綜合國力的提升。這就要求必須解決好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問題,要釋放出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通過健全體制機制,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整體發展、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發展的通道,讓創新成果更好更快地進入市場,創造出價值。因此,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否落到實處,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措施。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他還強調:“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明確各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習近平指出:“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這就要求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在一些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打造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組織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協同攻關,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的科技創新實力,成為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要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要啟動高等學校科研組織方式改革,開展自主設立科研崗位試點,推進高等學校研究人員聘用制度改革。同時,優化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類整合,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使公共投入形成的研究基地能夠更廣泛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真正發揮出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
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至關重要的體制保障。當前,我國科技研發領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規定,極大束縛了科研人員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比如,用管理行政人員辦法管理科研人員,研究人員要開展正常學術交流,首先要提前用數倍于交流的時間,來走各種報批程序,管得太多、卡得太死,條條框框太多,致使辦事難、耗時長、成本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指出:“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做好政府和市場分工、中央各部門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同時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把握方向,突出重點,形成拳頭,狠抓落實,構建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劃體系和管理制度,以此帶動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縱深推進。
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千里馬競相奔騰,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才能實現科技強國夢。要凝聚人才,就要營造好用人的條件環境,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同時也要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使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做到“名利雙收”。習近平指出:“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科技領域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向改革要動力,從改革找出路,釋放一切科技創新的活力。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