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宏觀調控新動向
新華社記者 劉錚、申鋮
外有不確定性上升,內有下行壓力和風險挑戰,2017年中國宏觀調控將如何應對,牽動人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2017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
貨幣政策:穩健中性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
貨幣政策掌控著流動性的“總閘門”,提供著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血液”。近期美聯儲加息引發全球資金流向變動,國內去杠桿工作正在推進,穩定的流動性環境,對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貨幣政策做了這樣的闡述。
貨幣政策依然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但“中性”的說法對未來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新“注腳”。而關于流動性的安排,從上一年經濟工作會議提的“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變成了“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貨幣政策要在穩增長和控風險之間進行平衡,而且從目前情況看,控風險的緊迫性在上升。‘中性’意味著既不刺激也不收縮,‘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而不是‘合理充裕’,意味著明年流動性和今年相比,可能會穩中相對偏緊一些。”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指出。
實體經濟之“木”,需要流動性之“水”澆灌,但澆灌不是漫灌,更要有通暢渠道確保“水”流向實體經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說,今年以來部分資金出現脫實向虛問題。特別是在一些金融市場,出現了加杠桿的短期炒作。這一方面分流了實體經濟需要的資金,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穩定的風險。所以明年貨幣政策在保證實體經濟必需流動性的同時,要防止流動性過于充裕導致短期炒作和空轉。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助力供給側改革
財政政策通過國家財政收支的增減,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獨到作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攻堅階段,財政政策可以大有作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需要宏觀調控政策‘護航’。而穩增長、保民生也需要更多支撐。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將助力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指出。
“更加積極有效”該如何理解?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蔣震分析,積極是體現財政政策發力的力度,有效是體現財政政策的效果。
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去杠桿等工作需要承擔人員安置等成本,補短板等工作需要加大技術改造等投入,都離不開政府“真金白銀”的引導。
蔣震指出,明年財政政策一方面幫助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發展、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盡最大可能減少結構轉型對民生的影響。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離不開進一步減稅降負。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認為,明年減稅方面將繼續發力,更好地落實“營改增”減稅效應。
財政政策要更加有效,離不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白景明指出,明年財政政策會更加重視精準發力,把錢花在“刀刃”上;會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在醫療、教育等民生短板的支出。
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確保實現穩中有進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同宏觀調控的“左膀右臂”。在明確各自分工的同時,加強協同也非常關鍵。
“總的來說,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財政政策是結構性政策。當前中國經濟的突出矛盾是結構性問題,所以財政政策更要擔當促進結構調整的重任,貨幣政策主要是創造穩定的流動性環境。”王軍分析指出。
主要大國貨幣政策日益分化、人民幣匯率承受較大壓力,加上國內巨大流動性存量、部分城市一度較快上漲的房價,制約了當前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
“貨幣政策操作的關鍵,就是保證流動性量和價的平穩,為穩增長和防風險創造良好的環境。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增強貨幣政策前瞻性、靈活性,調結構方面的事情要更多交給財政政策。”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
財政政策在推動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精準,但也需要貨幣政策的積極響應配合。
蔣震指出,要進一步加大降低企業成本的力度,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配合。一方面通過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為企業減稅降負,另一方面通過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把利率穩定在適當水平、保持流動性基本平穩,從而形成降成本、促轉型的合力。
“明年經濟工作要實現穩中求進,關鍵就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找準定位、打好配合,平衡好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惠民生等多重目標。”王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