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旅游乘勢興起,但目前仍受到空域管理、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制約
低空旅游如何“起飛”?
閱讀提示
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從政策支持到通用航空,不斷實現技術突破,低空經濟展現出乘風騰飛態勢。低空旅游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應用場景,逐漸成為熱門旅游方式。
“在飛行過程中,看到了亞運場館、錢塘江兩岸建筑群,最遠還能看見西湖和寶石山,機長也會沿途介紹景點和地標建筑。”浙江杭州的張先生日前體驗了一次低空飛行。張先生從事旅游行業已經近20年時間,直升機飛行對他來說并不是新鮮體驗,但在市內低空游覽還是第一次。
張先生體驗的低空飛行航線,是杭州一家通用航空公司在去年開通的低空游覽項目。游客搭乘直升機低空觀光錢塘江的壯美景觀,飛行時間約20分鐘。“在空中看錢塘江猶如一條絲帶穿梭在繁華都市中,這個高度俯瞰杭州夜景,也十分驚艷。”張先生表示。
3月26日發布的《關于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探索在具備安全條件的地區開發低空旅游項目,拓展低空消費場景。去年3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2023年通用和小型運輸運行概況》,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有396家實際在運行的通用及小型運輸航空公司,其中從事空中游覽占比為26.3%。
低空旅游要“起飛”了嗎?
低空旅游成消費新趨勢
隨著全國各地布局低空經濟,低空賞花、低空看海、滑翔傘賞櫻等低空文旅新業態在今春加速走紅。美團數據顯示,3月以來,“低空旅游”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460%。目前,成都、深圳、上海、杭州、北京有關“低空旅游”的搜索熱度位居全國前五。
旺盛的需求也帶動線上服務預訂火熱,美團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直升機觀光、滑翔傘體驗、無人機航拍等項目預訂火熱,上線低空旅游服務的景區、酒店數量同比增長超63%。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副教授陳希表示,近年來,低空旅游的快速發展首先得益于政策鼓勵。“國家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為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技術躍進,以及5G通信、北斗導航系統等智能化技術的成熟也保障了低空飛行的安全性與可行性。”陳希說,此外,隨著旅游市場細分趨勢日益明顯,游客對個性化體驗的需求持續增長,低空旅游恰好滿足了這一趨勢。
低空旅游發展仍存在挑戰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河南等多地先后出臺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行動方案,其中不乏開通景區旅游航線,推動低空旅游快速發展的相關政策。然而,由于我國通用航空發展歷史較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管理制度缺乏等,低空旅游發展仍存在諸多挑戰。
深圳的孔女士對去年的一次低空飛行體驗并不滿意。“一開始預約過程就不順利,先后約了兩次才成功。而且到現場后發現,宣傳的4條航線只有一條能正常運行,起飛后也沒有按我們選擇的航線飛行。從起飛到落地全程只有5分鐘時間,體驗感不強。”
陳希認為,基礎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緊缺等配套問題限制了低空旅游發展。例如,全國通用機場數量有限,部分景區缺乏專業的停機坪和應急救援設施,傳統院校培養的航空專業人才與旅游接待服務、低空戶外運動場景的適配性低。
“低空旅游涉及民航、空管、文旅等多個部門,又屬于高危項目,審批流程復雜,權責劃分不夠清晰,飛行安全、低空空域劃設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漏洞和客觀制約。”在陳希看來,目前低空旅游產品還存在同質化現象,各地項目多以直升機觀光、熱氣球為主,缺乏創新和特色,難以形成持續吸引力。
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業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向記者表示,目前現有的低空旅游項目投資運營和維護保養成本較高,專業飛行人員缺乏,培訓周期長、成本高,導致體驗價格偏高,市場吸引力和用戶黏性較低,尚未形成社會化、行業性的消費現象。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有序運行
賀天星表示,eVTOL在低空旅游的大規模應用,首先需要完善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市內地面飛行起降場、充電設備、候機樓、消費功能區的基建,還包括低空域數字化管理網絡的新基建,保障航空器的有序運行。
“其次,需要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在飛行空域審批、航空器飛行監管、低空經濟立法執法、地面基建用地規劃等方面出臺更為細致規范的政策。”賀天星補充說,同時還要加大專業類人才培養,為低空文旅商業運營提供人才支持,以及鼓勵相關企業創新低空旅游產品與服務,打造差異化低空旅游項目。
陳希認為,在政策層面,應探索空域管理改革創新,試點開放更多旅游航線,并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明確監管責任。在產品開發上,要注重差異化、體系化、規范化,結合地方特色打造主題線路,開發多層次的組合型產品,滿足觀光客群、冒險客群等不同目標群體的消費需求。
“低空旅游的首位是安全,應制定統一的低空旅游服務規范和安全標準,明確飛行器適航要求、運營資質和人員資格等關鍵指標。此外,還要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采用環保技術,避開生態敏感區,讓當地社區共享發展紅利。”陳希表示。
本報記者 郜亞章
《工人日報》(2025年04月0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