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1日,今年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22次,低于去年同期的24次,也低于近25年來的平均水平。大地震之后,人們的感受會更加強烈,但不能僅靠幾次地震活動就判斷全球地震進入活躍震動期。
連日來,全球多地發生地震。這是否意味著地球已經進入了地震活躍期?我們該如何更好應對地震?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今年以來,全球的地震活動總體上來講比往年要低,很難判定說全球地震活動進入了所謂的活躍期。”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介紹,據統計,200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3723次,平均每年149次、每個季度37次。截至3月31日,今年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22次,低于去年同期的24次,也低于近25年來的平均水平。“往往在較大地震之后,人們的感受會更加強烈,但不能僅靠幾次地震活動就判斷全球地震進入活躍震動期,這是缺乏實證支撐的。”高孟潭說。
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此次緬甸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震級地震,地震震中距離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僅17公里,引發多座歷史建筑坍塌,全國超半數省份進入緊急狀態。這次地震為什么會帶來如此大的破壞力?高孟潭表示,本次強震發生在歐亞地震帶上最活躍地區——大型實皆活動斷裂帶上。近100年來,實皆斷裂帶平均每11年就會發生一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再加上這個斷裂帶附近就是緬甸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給應急救援帶來嚴峻考驗。
緬甸地震的發生,再次引發有關超大特大城市防震減災能力建設的討論。高孟潭認為,在城市規劃布局以及房屋建筑建設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主要地震帶分布以及相關地域的地震危險性,依據地震區劃圖規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來了也不會造成大的人員傷亡。
高孟潭透露,當前,嚴格按照現行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房屋建筑,抗倒塌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我國第六代地震區劃圖正在編制中,屆時全國設防參數標準在現行的基礎上還將有所提高,將更好地適應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地震面前,災害預警尤為重要。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公共服務部主任侯建民介紹,全國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平臺自開通以來,已累計發布130多次預警信息,服務覆蓋人群超過千萬。未來將繼續提高社會公眾服務覆蓋度、時效性和精準性,積極科普地震避險知識,并對重點行業提供預警信息定制服務,努力發揮預警工程的社會服務效益和減災效益。(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