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
庭院經濟是指農戶利用自有院落及周邊閑置空間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模式,具有投入低、見效快、靈活多元等優勢,是農戶增收的“微引擎”。庭院經濟為農戶開辟了“家門口創業”的新路徑,但也面臨發展瓶頸:標準化程度低、產業鏈條薄弱、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進一步釋放一方庭院的致富潛能,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
兼顧標準與個性。庭院經濟以家庭為單位,不同農戶的生產條件、資源稟賦和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很難制定統一標準,導致衛生、管理等方面質量不一。而個性化體驗是庭院經濟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過度追求標準化容易失去鄉村游獨特的“野趣”。因此,可依據實際引入“柔性標準”,通過“底線管控+彈性空間”的方式,既保留產品特色,又確保品質。
打造區域品牌。保山咖啡、湘西苗繡、莫干山民宿……這些年從山鄉好物到山鄉好服務,區域品牌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事實證明品牌化建設是提升產品溢價、破解庭院經濟“小散弱”困局的有效舉措。要著力提煉庭院生產中的地理優勢、傳統技藝、民俗符號等,通過塑造區域品牌,不斷增強消費者信任,促進規模化銷售。
融入全國市場。電商的興起為庭院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既可以突破地域壁壘、激活“長尾市場”,又便于在對比和借鑒中找準、培育特色優勢。各地應積極運用新技術,借助數據反饋調控生產規模、降低滯銷風險,不斷壯大庭院經濟,拓展鄉村振興的增量空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