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互聯網技術快速迭代、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跨境旅游呈現線上化、平臺化和個性化新特點,個人境外旅行更注重體驗式消費。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發布的《2024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旅游市場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常態水平。我國跨境旅游與全球趨勢基本一致,出入境人數和旅行收支規模持續增長。
《報告》指出,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數據,全球跨境旅游自2013年的11億人次增至2024年的14億人次,其中2020年至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下降,2024年基本恢復至2019年14.6億人次的峰值水平。從旅游消費情況看,國際游客停留時間普遍延長、平均支出增加,帶動全球旅游業收入快速增長。據初步統計,2024年全球跨境旅游收入1.6萬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3%,預計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3%。
我國跨境游熱度逐步恢復,旅游收支規模雙向增長。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旅游業雙向開放,為跨境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從跨境人員流動情況看,2024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6.1億人次,較2023年增長44%;內地居民出境約1.5億人次,增長約40%,我國保持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地位;外國人入境約3000萬人次,增長約80%。
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旅行收支規模為2904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32%,與2019年基本持平(2905億美元)。其中,旅行收入397億美元,增長59%,我國過境免簽政策及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化政策等成效明顯;旅行支出2506億美元,增長29%,居民跨境旅游意愿穩步提升。
“跨境旅游收支改善是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與經濟結構優化的例證與縮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認為,受益于政策支持服務完善與便利,多層次、高品質的入境旅游產品供給持續增加,外國游客面臨的出行難、支付難問題得到切實改善,同時我國居民旅游和消費時越來越多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居民出境消費(旅行支出)穩步恢復,疊加入境旅行收入增速快于出境消費增速,外匯供給的增加部分抵消了出境游的外匯需求,既助力我國經常賬戶合理規模順差的延續,又為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特別是旅行項下逆差提供了結構性改善機會。
跨境旅游呈現平臺化、線上化趨勢,個人更偏好體驗式旅游。《報告》顯示,我國旅游業創新轉型進程加快,平臺型企業、在線服務商等新業態企業已取代傳統旅行社,成為服務跨境旅游的主力軍。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44家頭部新業態企業跨境旅行收支規模占比從2008年的0.2%上升至2024年的81%;79家傳統頭部企業占比從2018年的56.4%降至2024年的0.9%。
此外,隨著消費理念更新、消費能力升級以及旅游市場信息差減小,出境游更傾向于自由行、餐飲娛樂等體驗式消費。2024年境內銀行卡在境外消費中吃住行合計占比約為22%,較2018年提升8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報告》稱,總體來看全球旅游復蘇及多重政策利好支撐我國跨境旅游較快增長,隨著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以及促進入境游等各項政策和措施不斷推出,未來我國旅游服務進出口將更加活躍,旅游項下收支將呈現雙向發展態勢,有助于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基本平衡。
“考慮到來華旅游增長潛力將持續釋放、入境旅游中的高附加值消費比例將穩步提升,同時出境旅游將從規模性擴張轉向質量性提升、體驗式消費、理性化支出,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跨境旅游仍將延續收入增速快于支出增速的特點,跨境旅游收支規模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將繼續助力服務貿易逆差改善和國際收支自主平衡基礎夯實。”龐溟說。(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