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漸勁,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鄉村里的冬麥返青吐綠,農事忙碌,風飄果香。
在同心縣下馬關鎮五里墩村設施農業基地的103號大棚,紫色小花下掛滿了人參果。50歲的馬其才手腳麻利,半蹲行走,不一會兒就摘滿了兩大桶人參果。“一冬辛勞后,品嘗到了收獲的甜蜜。”去年,馬其才的一棚人參果收入5萬元,今年的果子品質更好,收獲更殷實。
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曾是“風吹石頭跑,春夏無綠草”的旱塬。當地老百姓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種地放羊,增收難、收入低、生活苦的日子,讓很多人記憶深刻。
“以前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還能收點莊稼,掙個100多元。年景不好的時候,連點好草都收不上,更別說糧食了。為了養幾只羊,起早貪黑、爬山翻溝,苦不苦?干過的人都知道。”同心縣下馬關鎮的村民劉學強深有感觸地說。
旱塬上陽光照射時間長,土地硒砂含量高……下馬關鎮人想做點土地文章,給生活加點甜。2023年,鎮村干部群眾到甘肅省民勤縣考察人參果產業,被一座棚近10萬元的收入打動了,決心在下馬關鎮也嘗試種植。
借助鄉村振興項目資金,下馬關鎮建起1500多座大棚,發展特色設施農業。但村民們還是熱衷種植常見的番茄、辣椒,村干部一次又一次挨家挨戶上門動員種植人參果,收效甚微。
怎么辦?村里決定給大家打個樣,馬其才、劉學強等脫貧戶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這人參果嬌貴得很,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水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那段時間,我天天在大棚里轉悠,半夜起來看溫度是常有的事。”劉學強說,“當時心里也沒底,心里想著幾個塑料片子,蓋了一座棚,再種上幾片菜葉子,半年能掙幾萬元?”好在遇到困難時,縣鎮村領導和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心連心地幫,慢慢地,掛的果多了,劉學強眉頭也舒展了。
“以前農閑曬太陽刷視頻,如今迎客戶忙發貨……”大字不識幾個的馬其才,白天在大棚忙,晚上回家還要直播賣人參果。清甜多汁的人參果,成了人們的開心果、致富果,種的村民越來越多。
目前,同心縣人參果種植面積達到717畝。下馬關鎮忙在大棚里照顧果苗的人多了,見面聊天討論種植技術的人多了,蓋新房、開小汽車的人多了……去年分配140座新建大棚時,村民們爭著要。今年,下馬關鎮又申請縣里資金準備再建240座大棚。
這個春天,同心縣比往年都熱鬧。
3月25日,同心縣在下馬關鎮五里墩村設施農業基地舉辦了特色農產品人參果宣傳推介活動,馬其才、劉學強和村民們聚到一起,參加人參果采摘大賽,觀看精彩節目,與現場電商企業、網絡達人、快遞公司討論如何讓同心縣人參果名氣再大一點、到消費者手上的速度再快一些。
過去多數時間忙著照顧家庭的農村婦女蘇厚琴和姐妹們,在當地婦聯組織下,到大棚觀察人參果果型、顏色,鉤織出了逼真的人參果形象文創產品,引得眾多村民圍觀購買。
下馬關鎮黨委書記楊明和村民商量:引進人參果深加工項目,讓產業鏈再長一些,產品附加值再高一些,就業渠道再廣一些,鄉親們的日子再紅火一些。
春到旱塬,202省道從下馬關鎮區穿過,道路上車來車往,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新農村春景正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