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浙江省寧海縣桑洲鎮的云霧,灑在望海茶雙尖山茶場,茶農葛三軍已在一排排茶壟間忙碌開了:拇指和食指精準捏住芽根,輕輕一提,一個標準的茶葉提采動作完成,一顆顆鮮嫩的芽尖便迅速落入竹簍。一眨眼的工夫,竹簍底便鋪滿鮮嫩的單芽——明前望海茶最珍貴的“一芽”原料。
“每天重復4萬多次采茶動作,腰都快斷了!”葛三軍抹了一把額頭的汗珠,露出樸實的笑容。“機器能替代六成工序,但芽尖的取舍還得靠手感,太嫩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得是恰到好處的那一口鮮。”就像炒茶時的“看青做青”,老師傅的手就是最精準的溫度計,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經驗。
“有人茶賣三茬,我們只采頭春。”寧海縣桑洲茶場負責人劉正谷輕捻一片新芽,放在鼻尖嗅了嗅,眼前種植了望海1號、烏牛早等多個品種的800畝茶園可是他的“金疙瘩”,年產值超過600萬元,“別看產量少,去年光快遞費就花了30萬元,訂單遍布天南海北”。堅持與執著,正是望海茶品質的保障。
作為首屆浙江省十大名茶,望海茶的“慢生長”哲學藏在海拔400米至900米的云霧帶里。晝夜溫差讓茶樹生長周期比平原延長30%,積累的氨基酸含量高出15%至20%。
“就像慢火煨高湯,望茶樹每年要比山下‘多睡30天懶覺’。”寧波望海茶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國家一級評茶師鐘鵬建說,望海茶的“慢功夫”滲透每個環節,采茶、制茶、評審、分級、包裝……“慢生長”不是低效率,而是對品質的堅守。
這份“慢功夫”正轉化為真金白銀。僅2024年,寧海縣757噸名優茶就帶動了上萬人次采茶季用工,串起了種植、加工、旅游整條產業鏈。望海茶品牌價值躍至18.8億元,5.4萬畝茶園年產茶葉5200噸,帶動全縣70%茶農戶均增收超4000元。
在年輕茶人夏揚揚的手機鏡頭里,傳統茶文化正煥發新生。這位“90后”女孩熟練操作云臺,記錄采茶制茶過程:“我們策劃了茶山露營、制茶體驗等項目,要讓年輕人覺得喝茶很酷。”在她的鏡頭下,望海茶不再是一種古老的飲品,而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更令夏揚揚期待的是,寧海縣農發集團還將推出融合霞客文化的新式茶飲體驗店,以“一杯茶,一座城”“福茶”“開游茶”等現代方式講述千年茶韻。這份“慢功夫”的滋味,將飄向更遠的地方。(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郁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