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從網絡直播間下單的“海外專柜正品”到手后卻發現是假冒商品,想要退貨時卻又遭遇一連串阻礙,引起公眾關注。
當前,不少消費者將電商平臺“全球購”等海外購物渠道當成值得信賴的選擇,但由于電商平臺跨境購物規則機制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動起了歪心思,消費者權益頻遭侵害。
警方破獲的案件顯示,“全球購”假貨背后,有一條“境內制假—出口境外—回流境內”的完整制假售假鏈條。在這個過程中,不法分子利用其在境內外注冊的多類公司進行偽裝,通過“左手倒右手”,將假貨包裝成“海外正品”。而普通消費者由于缺乏專業鑒別知識,很容易掉入陷阱。
研究電商平臺跨境購物流程不難發現,購物規則機制不健全,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制假售假空間。對此,需加強規則機制建設,有效減少電商平臺跨境購物中的侵權行為。
跨境購物雖是從海外采購商品,但交易發生在國內電商平臺上,理應遵循我國的法律法規。從目前的情況看,部分消費者在跨境購物時沒有“七天無理由退貨”的維權選擇,退貨退款所產生的稅費、運費也需自己承擔。這暴露出消費行為中責任劃分尚不清晰的問題,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與國內購物統一的規則辦法,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電商平臺應擔負起主體責任,在商品銷售全環節發揮好把關、監督、協調作用。把好商家準入關,以高標準、嚴要求篩選出誠信經營的商家。在平臺日常運營中通過定期抽檢商品、及時處理違規行為等方式確保商家合規經營。暢通消費者監督舉報渠道,對消費者投訴較為集中的商家進行重點監管,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消費者也需提高防范意識,仔細了解跨境購物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海外商品時,首選官方渠道。貨比三家時,不應只看價格,也要看有沒有正品溯源機制、完備的售后服務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