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的聚光燈再一次亮起。從保水劑蝦仁到翻新紙尿褲,從維修平臺亂收費到信息黑洞竊取個人隱私,一長串違法商家名單曝光。
負面案例集中曝光,難免讓人擔憂當下的消費環境。其實,我國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是穩定的。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9.2%,藥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這是眾多誠信企業共同努力的成果。
然而,整體形勢較好,并不能掩蓋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底線缺失。被曝光的案例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它們卻像隱藏的毒瘤,威脅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著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從1991年至今,堅持舉辦315晚會的意義,就在于讓違法企業心生畏懼。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企業心存僥幸、明知故犯。他們平日里或許能蒙混過關,但在315這個特殊節點,媒體集中曝光、公眾強烈譴責,會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讓違法企業無處遁形。
還有一種企業更值得警惕,就是那些不知法、不懂法、對法律毫無敬畏的企業。今年被曝光的企業中,有人嫌棄地說售賣的東西“自己都不吃”,有人語氣輕松地介紹如何用工業廢品二次加工小孩子用的紙尿褲。這種肆意妄為的態度令人觸目驚心,凸顯其對法律的漠視和對消費者健康的極端不負責任。
針對曝光問題,市場監管部門連夜部署,開展執法行動,大快人心。不過,也有網友抱怨,為啥非要等到315才曝光?這一抱怨提醒監管要前移,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不能讓違法企業只在315這一天才受到懲罰。
315不只是問題的曝光臺,更應是監管的催化劑。回看這幾年曝光的問題,很多是老生常談,有的當時上了熱搜,企業痛心疾首地道歉,可等關注度降下去了,企業仍然如故。這說明若監管執法僅靠曝光晚會驅動,違法者很容易卷土重來;若曝光淪為年度“打卡”,消費者權益保護便成了紙上談兵。315像一只啄木鳥,精準啄破了腐爛的樹皮,但暴露問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防止其再次發生。這對構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鏈條監管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守護消費者權益,從來不是一臺晚會的獨角戲,而是一場需要全民參與的持久戰。315最大的價值并不是一夜之間的暴風驟雨,更在于要修復整座森林的生態環境——當電子簽平臺為高利貸大開方便之門,暴露的是金融創新與監管的斷層;當工業廢品在監管盲區中“變廢為寶”,折射的是產業鏈條的責任缺失;當隱私竊取成為灰色產業的“富礦”,警示的是數字時代法治的滯后。這些亂象的根源,無一不在呼喚系統性治理:法律需要長出更鋒利的牙齒,監管需要織就更細密的網絡,公眾需要瞪大更雪亮的眼睛。
市場治理需保持365天的警覺。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強調要營造放心消費環境。這種良好的消費環境只能靠久久為功建起來。唯有將一天的集中曝光轉化為365天的長效治理,讓每一家企業都敬畏規則勝過追逐利益,才能筑牢消費安全的基石,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安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