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完善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推動政策更契合市場和企業訴求、提高政策精準性,促進政策紅利直達快享,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2.6萬億元。一系列“真金白銀”的財稅政策,有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從火爆出圈的深度求索(DeepSeek),到具有突破性的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完鉆,近期一系列重大科研創新成果舉世矚目。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在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還在于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投入,為科技創新創造了良好環境。其中,財稅政策對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發揮財政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我國將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先予以保障,2018年至2024年,財政科技支出從8000多億元增長到超1.15萬億元,投入力度大、增速明顯,有力支持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周期長、風險高、不確定性大,在短期內難有回報,社會資本往往望而卻步,需要財政資金彌補這一空白,給予重點扶持。
稅收杠桿發揮減輕負擔增動力的作用。我國通過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的發展,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創新活力。目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包括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轉讓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集成電路和工業母機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多層次、全方位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稅收政策具有重要的杠桿、激勵作用,比如按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對企業發生的研發支出,除可以按實際支出的金額扣除外,還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多扣除一定比例。這對企業來說,意味著研發投入越多,享受的所得稅優惠越大,無疑大大增強了科技創新的動力。
此外,財政投入的“政府之手”還可以和“市場之手”緊密結合,共同推動科技創新。政府投資基金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市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薄弱環節,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可以有力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創新無止境,政策支持也需要持續優化。財稅力量支持科技創新,在力度和效能上仍有提升空間。在力度上,統籌財力、資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進一步向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效能上,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研究完善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推動政策更契合市場和企業訴求、提高政策精準性,促進政策紅利直達快享,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充分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作用,強大財力和投入作為支撐,科技創新更有保障和底氣,令人振奮的創新成果也會不斷涌現。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